(大连市甘井子区兰亭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1)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改善传统教学缺陷的方法,可以对传统的课堂学习做出补充和提升,在知识难度较高的中高年级应用较多。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感,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资源。但是这种方式的实际应用时间并不长,因此需要教师在应用中不断去提高和优化。
不同学生有不同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这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基础。教师可以按照性格、数学水平等标准,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个小组有学生五名。组内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应该有层次差别,而各个小组的成员构成则是大致相同的。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通过相互协作与沟通交流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
相比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可以顾及到每个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成员必须齐心协力,即便是成绩一般或者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学生也必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虽然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然而很多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导致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的只是引导作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基本全靠小组成员自己来完成。每个小组中必须有一名优等生,看似合理的人员设置也存在缺陷,因为优等生很可能发挥着“教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优等生传授经验途径,导致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本身就内向,在学习过程中中发言的次数少之又少,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就不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难度稍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困难重重,并且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如果教师不进行指导,将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严重下降。
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目标,如果优等生在小组内占据了话语权,就会严重影响学困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导致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喜悦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成绩一般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优等生“一家独大”。即便学生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也不代表他们没有认真探究,教师应该更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深入的去探究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题技能,特别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引导就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会让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由于已经掌握了“底和高”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平行四边形图形上描一描,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很快就看出来它是可以分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的,再用上节课学习到的“底和高”的知识,可以轻松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探究,学生在发现规律时会耗费较多的时间,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四边形面积,因此应该将时间更多的放在计算的练习上。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恰当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外,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探索活动。例如在《人民币兑换》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让学生通过兑换钱币的方式掌握小数的乘除运算,如果教师上课时就直接让学生去计算“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会让不熟悉小数乘除法的学生有压力,因此不如留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出汇率,让学生自由计算不同币种之间的兑换方法,通过一定量的计算,学生们很快就熟悉了小数乘除法,在后续的学习中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