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君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关键字:英语文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
信息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人们的通讯手段也日新月异,这使得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而大学是受到英语教育与实现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的阶段,然大学固有的英语文化建设,已然滞后于学生们对外交流的需求。未来,大学应当注重英语文化的建设,同时兼顾思政教育的融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无意识学习的习惯。
现阶段而言,国内大学课程当中,英语教学普遍围绕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为主,以老师口述和引入英语国家文化为辅,学生展示项目内容为果。然教材当中的内容更为书面化,难以落实在口语、交流当中;老师引入的文化背景教学,也大多零碎片面,效果较差;至于学生根据项目研究,以英语进行展示的项目成果,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偏差。
在实际的交流当中,更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即语言错误、文化错误。
1.语言错误
所谓语言错误,即英语学习的基本的单词或是语法错误。此类错误一般而言,并不会造成太大的交流困扰,一般而言本土语言的人能够辨别对话当中的语言错误,并且基本不会造成太大误会。而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这类错误通常可以避免。国内的英语教学,基本上以帮助学生避免语言错误为主要目的。
2.文化错误
所谓文化错误,即是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常用俚语等等方面产生的偏差。国内学生在校的汉语语言环境下,很难理解并运用外国的文化,将其融入交流当中,而一旦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宗教、习俗、观念等偏差,即会造成交流双方的尴尬与误会。而这一部分的文化教学,正是现在校园内所缺失的部分。
学校内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旨在为国家培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青年,以及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内,对于思政教育的教授,仍以过去的教材为主,这使得思政教育独立于其它学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难以让学生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落实于实际当中。鉴此,高校应当改善思政教育的模式,将其与其它学科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世纪人才。
为了满足学生日常对外交流、国家培养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文化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也需要更加丰富、生动的途径。
有形的环境,即是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及刻意营造的英语文化与思政教育活动。如设立英语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全英教学模式等等。此类硬性的课程模式,以有形的尺度与标准,促使学生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基础英语水平。
而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引入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国家背景文化下的竞赛、节日活动、戏剧表演、英语演讲等等。这类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寓教于乐,在游戏与竞技之中深刻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除了有形的环境之外,学校还可以营造无形的英语教学环境。如纯英语教授课堂,组织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将英语电影、书籍、戏剧融入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当中,进行沉浸式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文化,达到即使不刻意学习仍然可以自由发挥的效果。
在此类的无形环境之下,即是对学生的一种无意识输入,也是一种无意识输出,可以让学生自主形成英语文化的思维习惯,并以此进行交流与书写,大大避免了在对外交流上的文化错误的产生。
独立的思政教育已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可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相融合,便于学生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日常英语教学中挖掘思政内涵
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不论是辅以教材的听、说、读、写四项训练,还是辅以老师讲授的文化引导,都有或浅显或深刻的思政内涵可以挖掘。故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老师也应当根据故事、案例中的思政内涵,向学生作以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掌握理解思政要义。
2.开展以思政内涵为核心的英语活动
除了课堂教授以外,还可以开展不同的英语活动,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语演讲比赛,观赏价值观正确的英语电影,举办英语名篇阅读,带领学生从中感悟名人事迹、体悟不同的思想与理想等等。这些英语与思政相结合的活动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以及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的领悟。
对外无障碍交流的需求,已然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为了解决语言错误、文化错误,帮助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新世纪人才,则需要以新的途径进行英语文化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即从有形与无形的环境营造,到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