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欢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关键字:校企合作;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现,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支柱力量,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依托智能控制相关产业链,围绕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我院进行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改革。
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要实现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这就需要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坚持“五融合”原则,全面搭建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专业。即“人才输出与企业所需相融合、校内教育与技能培训相融合,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相融台,实验实训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校活动与企业人文相融合”。
基于校企合作,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目的,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打破学科制的课程体系,教学为实践服务。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技能等级考核,对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构建“三平台+九模块”立体化课程体系
三平台,即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教育平台;九个课程模块,即品行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核心能力以及职业拓展能力。各模块分别由学校教师、企业行业两方主体共同实施、各有侧重。
“三平台+九模块”式课程体系,在“校-企”教育协同体的框架下,着眼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打破学科体系,建立三个主要的学习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项目模块。
(一)教学改革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属于新型应用式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将专业教学内容企业化。将专业课程分为岗位基本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岗位拓展技能课程。所有专业课的内容划分为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核心是职业岗位能力。
为了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实行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将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务,融会贯通,掌握每个学习任务的核心能力。依托项目化教学,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三大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循序渐进。依托学生本省的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发展,按照由简到难、由基础知识到综合技能,依次递进,层次分明。
(二)教学手段
鉴于专业培养目标,依托校企合作,构件典型工作任。分解、重构,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学科融合,组织教学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着重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引导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法实现课堂互动。教学手段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企业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头脑风暴为辅,整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教学组织
依托校企合作,破冰传统学科的框架课程体系,着重于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将理论与实验实训、技能实习融会贯通,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师生共同完成“做中学”、“学中做”,加强对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重点培养,启发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与企业文化、企业案例接轨,采取相关互动式、开放式、在线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方式,结合真实项目、情景和工作过程,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岗位场景,待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融入企业生产一线。
(一)转变专业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智能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观摩、继续学习、专业培训等活动,开阔眼界,转变思维,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真正完成课程改革。
(二)中青年教师,主动到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实习,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每两年每位教师下厂时间不少于三个月,通过该环节,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前沿发展和实际应用。
(三)专任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资格;聘请智能控制技术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组成兼职教师队伍,了解企业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应用。
(四)鼓励教师深造;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或担任技能竞赛教练来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与各种科研活动。
加强学生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训练,是学生在“双证书”的模式下,毕业既能拿到企业的入场券。根据学院的政策和原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贴近企业、靠近智能控制技术先关的校内实训基地;依托智能控制合作企业,借助实训基地,共同开发项目,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双向教学模式,搭建适合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技能鉴定的企业实训基地。
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使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能满足企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