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清
(陕西省镇巴县兴隆初级中学,陕西 镇巴 723601)
《初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要通过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拟定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概括以及信息交流等重点探究要素,落实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作为初中理科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但当下的初中实验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学生探究能力较差的现象。
下面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展开论述:
部分同学意志不坚,易受情绪影响;用实验课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仅把实验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部分教师重知识,轻实践,还有部分老师身兼数职,以至于无法照顾到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随着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得到了逐步的加强,但总体来说,在初中理科教学中,实验仍是较薄弱的环节,它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故需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以物理为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1)在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头发不易被梳直,这是什么原因呢?(2)还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3)如果把梳过头的梳子靠近小纸屑,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学的求知欲,并且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有好处。
学校有独立的理化生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教师立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激发学生动手能力,用学生自己的双手与双眼来进行实验,验证知识的理论结果。例如在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注意安全等。实验时,有的小组采用了单人轮流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思考;有的小组采用的是小组分步分任务,然后在集体讨论等方式。最后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讨论自己小组实验的优缺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大家的合作探讨能力。中学生正处于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的年龄阶段,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试验品的损害。
知识结论来源于多次实验,这说明实验并不是只验证一次就能得到正确答案。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实验”中,学生探究是先随意确定和,然后在一个一个尝试找到相对应的F 2和L 2,使杠杆平衡,最终归纳总结得到相关的结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探究,当杠杆斜着并且平衡了,此时怎么找L1和L 2。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靠自己的双眼去发现问题。学生如果由于自己的兴趣而进行一些其他实验,教师应该指出其中有可能出现的危险,鼓励学生进行下去。
实验课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能逼迫他们参与到某一项活动中,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向这类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激发他们想要动手的兴趣。例如九年级化学第一堂课上,学校赵老师进教室首先不是介绍自己,而是做了两个趣味实验:1、先问学生:“金属能燃烧吗?”然后我做了镁条燃烧的实验,所有学生目不转睛,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眼球。2、他介绍了神婆“喷仙水捉鬼”的封建迷信活动,故弄玄虚的说:“教室有鬼,你能抓住它吗?”然后用喷壶将碱性溶液喷向用酚酞试液画有鬼的晾干的白纸上,立刻显现出“鬼”,学生又一阵惊呼。赵老师趁机介绍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的系,极大的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根据限定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实验设计,看看最多能做多少种不同的实验,这些过程本身既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各种实验,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过程中,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提高学习兴趣,就会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讨问题。
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其知识面,对于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