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类 “慢综艺”特征

2020-12-07 13:09张燕
魅力中国 2020年8期
关键词:慢综艺类节目综艺

张燕

(天津市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 300000)

追溯“慢综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2009年挪威推出一档名为《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纪录节目,节目拍摄了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到西南部城市卑尔根7个小时火车旅行内容,它的播出时长与火车行程等长,如此缓慢的节奏造就了120万人观看。它的意外成功,让北欧的丹麦、芬兰也有类似的尝试。亚洲综艺娱乐节目的先驱韩国电视台先后出现了《三时三餐》《尹餐厅》《林中小屋》等经典节目。借鉴韩国模式,湖南卫视也迅速推出《亲爱的·客栈》《中餐厅》等节目。“没有特定的剧本,没有轻浮的演技,没有复杂的游戏规则,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过多的后期包装”这几条标准是目前电视评论界对“慢综艺”节目广泛认可。

但是这些节目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生活体验观察式,符合今天都市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静下心来享受生活的向往”。但是当“诗与远方”浪漫情怀退去激情后,此类作品文化底蕴略显不足的短板就呈现出来,再加上题材严重雷同,收视率下滑成为了普遍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文化类,以中央台为先导地方台紧随其后,视频网站迎头追击,集中制作并播出了一批《朗读者》《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了不起的匠人》等文化题材类的“慢综艺”节目,占据大小荧屏和热搜榜单,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将综艺娱乐与国学人文相融合,坚持的是“慢综艺”的节目形式,坚守的是综艺节目的文化品质,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趣味性、故事性、艺术性融入到电视叙事影像结构,无论是室内美轮美奂的舞台造型还是大气沉稳的故事构架,牢牢抓住了新时代的年轻观众的趣味,用更加时髦的视听语言重新诠释了娱乐至上的综艺节目对于文化传承的信仰。

一、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总制片人、《朗读者》监制国家一级导演吕逸涛认为今天的综艺节目需要具备三点特质:“一是能够展现大视角、大情怀、大文艺,二是坚守人文品质、坚持艺术精品,三是讲述中国故事、宣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1传统文化节目由中央电视台领衔主导,推出的有关国学文化的精品节目,如《朗读者》《国家宝藏》《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同时还包括地方电视台如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这就是中国》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浙江卫视的《汉字风云会》等节目。

一直以来文化类综艺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如同一位老学究,口碑出众但收视率却不尽如人意,文化“慢综艺”节目向传统的文化节目致敬,改善了曾经曲高和寡的局面,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借助综艺的形式,成功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冷知识”转化成广受公众关注的“热话题”,为文化传承寻找到了新的落脚点,不但完成了娱乐节目的宣传、教育与认知的基本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收视率与传播力的共赢 。

我国丰富的传统国学文化,为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优渥的创作土壤和源泉,在充分的研发基础上,传统国学文化看成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用文化知识IP充实电视综艺节目,是当前国家文化强国的宏观发展需要,文化类“慢综艺”深耕国学题材,去“娱乐化”趋势也是电视娱乐节目持续走强的深度原因。

二、与流行文化接轨

所谓“流行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由中产阶级带领再进行大众的普及,正是利用了流行文化的这种传播途径的规律,借助电视传播媒介的大众化直观化的特点,文化类“慢综艺”节目成为国家当下文化意识形态的集中展现,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软实力对内与对外的输出。

曾经《中国好声音》《跑男》《极限挑战》《王牌对王牌》等激烈对抗的“快综艺”一开播,就迅速占领娱乐节目市场,此类娱乐节目的迅速蹿红,在某种程度上是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但是此类节目最大的局限性也随之迅速暴露,那就是节目后劲不足,如同速食面一般,能暂时填饱肚子却没有营养。当国际局势稳定下来,当国家经济GDP放缓下来之后,当代人已逐渐从拼物质底层次上升到拼知识、拼文化、拼素养、拼内涵高阶层的转变,这就是当今的流行文化发展趋势。

在众多优质的文化类“慢综艺”节目中,无论何种风格何种体裁都有个共同的艺术特性,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赏心悦目”:或华丽的舞台,或炫酷的特技,或靓丽的风景,或精巧的叙事。央视《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带有金属质感的中国风设计和几何元素,显得整体风格恢弘大气,将中国古典韵味和现代科技巧妙融合,观众更加直观体验到国宝的震撼美。时尚元素和流行文化的加入是《国家宝藏》成为现象级节目一个关键核心。

文化类节目并不排斥年轻偶像的流量代入。《朗读者》中既有中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也有“网文富豪”唐家三少,《国家宝藏》有实力派戏骨张国立,也有流量小生易烊千玺,无厘头的盛一伦在《经典咏流传》也能深情款款咏唱,就更别说何炅、黄磊、刘涛、王凯、赵薇等一线明星的加入,特别是北京台的《上新,了故宫》让拥有600年历史的故宫新晋成为了“网红”,其周边文化,文创精品更是圈粉了无数年轻观众。尽管这些流量明星也许并不能和老戏骨们相提并论,在比较下还略显稚嫩和不足,作为新人来说,他们还需要时间的细细打磨,慢工出精品,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传递,娱乐形式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时间的证明,这不也正是电视娱乐节目所需要的匠心文化吗。

另外,曾经影视行业比较成熟的全息影像技术、CG、AI、VR、VI等高科技术,近几年慢慢依然过渡到电视娱乐节目中来,在“慢综艺”追赶“快综艺”的进程中,对于使用高科技元素的尝试,文化类节目也向“大片”靠拢,比如《国家宝藏》的舞美设计拥有全息影像技术、冰屏柱等多种新科技手段,让观众可以直接看到文物3D幻影立体显示特效,具有较强的视觉震撼,充分展示了历史文物之美。2此外,还有从短视频中流行开来的 “ASMR”元素,存在于《大城小聚》《美好时代》《小镇故事》中那些鸟啼蝉鸣,大自然各种治愈系的原音都能够让渴望远离都市喧哗的观众寻找到心中的安宁,这也是文化类“慢综艺”的神来之笔。

三、与网络文化类节目融合

首先,在共享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多媒介整合营销与跨屏互动早就成为新时代的主题。随着观众在节目的收看方式上对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选择性上的顺序倾斜,已经有太多节目通过网络时代下迅速蹿红的案例。最经典要数2016年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本来循规蹈矩的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反响平平,没想到挂到在B站播放没几天就爆红网络,最后还成功地走进了院线。文化类“慢综艺”娱乐节目,搭上网络传播时代的快速车,几十亿的点击量和播放量以及话题量,足可以笑傲江湖了。

其次,从以上列举的节目中,不难发现主流电视媒体文化类节目多集中在传统国学文化中,类型相对单一,扎堆出现就容易造成视觉疲劳。2017,广电总局鼓励视频网站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晓说》《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脱口秀性质的文化类节目在主流网站上风生水起 ,优酷视频同阶段推出的纪实型节目《了不起的匠人》、真人秀节目《你说的都对》在豆瓣上都有极高的口碑,网络平台的方兴未艾让文化类节目不再高冷,利用传播渠道的优势,增强和网友的互动网友们惊呼:“‘短、平、快’似乎不再是互联网追逐的终极意义,如何‘慢’下来反倒成为大家颇为关切的一个现实议题”3

总结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主旋律引领下,一系列注重体现文化品位和内涵,文化类“慢综艺”娱乐节目文化特质逐渐显现出来,来并成为区分其他节目的显著标志,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

如同所有类型的电视节目,文化类“慢综艺”发展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雷同题材趋于饱和,明星资源过渡反复开发,同一位明星多个节目的跨演,让观众十分容易串戏;嘉宾刻意地煽情与广告的尬植入,依然是大家头疼反感的槽点,这些弊端不仅仅是“慢综艺”节目的软肋同样也是目前我国娱乐类节目的通病,需要时间的慢慢解决。在2020年即将到来,文化类“慢综艺”依旧是热门话题,本文中提及的多档优秀节目都续播到“综N代”,更可喜的是一线卫视还推出了新型的节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不论是文化类“慢综艺”总归都是在不停的修正自己,往更加完善完美的道路上前进。

注释:

①《让综艺节目彰显“国家舞台”气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杨骁.

②《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频现,综艺节目开始走“技术流”》莫斯其格

③陆兮影,《 “圆桌女生派”与网络文化类节目如何逆袭?》

猜你喜欢
慢综艺类节目综艺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见字如面》的文化策略
慢综艺电视节目“不忘初心”的探索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
不喜欢胖的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