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雯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中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应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艺术活动,积极探索基于情境、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感性的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掌握感性的音乐经验,最终实现自身的情感体验、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现今单一的传统课堂已无法满足教师与学生对于教与学实时、高效、灵活的需求。新媒体蓬勃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跨越空间、节约时间,成了当下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探究“三维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从“环境浸润、自主选择、活动参与”三个维度让高中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混合式的音乐课堂获得排解压力,励志奋斗等精神需求,充分展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课程体验,实现教师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以用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选择碎片时间,缓解紧张学业压力。利用这些时间,让音乐以浸润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辅助性地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放松身心。
课间休息能消除上一节课的脑力疲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下课铃声作为课间休息的序幕,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欢快的曲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放松上课时紧张的情绪。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紧凑且律动感强、速度稍快、音色明亮、旋律婉转流畅的歌曲供学生投票选择,以此来确定下周的下课铃声,并设计一些固定的肢体动作用于缓解肌肉疲劳。
教师设置实体邮箱与电子邮件邮箱。鼓励学生积极推荐自己喜欢的曲目,并写上推荐理由。筛选后将推荐理由录音并与推荐曲目合并,于下周的午间进行循环播放。
同学的推荐曲目,往往会切合同伴的内心共鸣。而推荐理由,也往往能从音乐专业角度与情感体验角度与同伴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地对自己喜欢的音乐各抒己见,同时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
教师筛选一些节奏松弛、速度稍慢、音色柔和的曲子,每周固定一首在熄灯前的5分钟进行播放,提前营造入睡氛围,在聆听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睡眠质量。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之江汇、钉钉、乐课网客户端的云课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与学在空间上的问题,这种线上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灵活性优势,正是高中学生所需要的。
教师提前录制好网络微课,上课时间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只要在毕业前完成18学时的学习,并进行简单的线上问卷考核,即可以顺利获得学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创立学校音乐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音乐鉴赏等乐评文章。内容贴近当下,形式与时俱进。每期内容中,学生可直接点播音乐或视频。并在每期内容最后设置学习问卷,每三次问卷等同于1个学时。
通过百度网盘或者学校数字图书馆建立线上影视资源库,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以撰写影评或乐评的方式获得学分。
将音乐融入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系统的感性音乐经验,最终实现自主情感体验,提升内心感觉音乐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完善学生的人生价值认知。
组织策划班级合唱比赛,以合唱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凝聚力与无穷的向心力。作为同学,所有人都在为高考而努力,大家夜以继日的砥砺前行,就像战友一般。高歌一曲,回响在耳畔的是共同奋斗的友情,是彼此相互鼓励加油的力量。这是音乐带给学生的共鸣,赋予他们勇于拼搏的力量。
配合学校开展18岁成人礼仪式,融入音乐活动环节。给家长写一封信,为家长唱一首歌,写出感恩,唱出感恩。例如选择像《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的歌曲,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父母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用音乐感染人心,用情洗涤内心。
建议开展高考誓师大会,用音乐鼓励学生坚定梦想,无悔青春。类似《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样的歌曲,放在誓师大会中作为背景音乐,格外能让学生感受信心十足,无悔拼搏的青春奋斗,并且记忆句“我的未来不是梦”更容易让高三学生坚定梦想,不留遗憾。
引导学生写属于自己青春的歌,唱属于自己回忆的歌。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模式进行毕业歌的创编,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用音乐记录下来,也印证了音乐教育以用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