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2020-12-07 08:46涂孟梅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教管理体制学术

涂孟梅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对现代化建设始终进行着不遗余力的追求,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要重视教育现代化。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这个庞大而系统的进程中,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

教育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历和文化基础上建立的,使学校在进行决策和实施行动时所能遵循的制度依据。高教管理体制影响着高等教育投资、管理、办学等诸多方面,保障了高等教育体制这整个系统的建构和运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从宏观层面而言,要理顺高校、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而言,它要处理好高校内部管理权力的划分,包括高校的人事选聘、教学科研、财务、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改革高教管理体制,使高等教育既适应国家的政治环境,顺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又能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目前高教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

1.高校与政府的权力分配问题。

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最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行政部门持有直接指挥与管理各大高等院校的权力,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高校实行统一管理模式。长期以来,计划痕迹严重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它的弊端日益显现。高度统一与集中的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各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原本应该各具特色的高校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权力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由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政府指导、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仍然存在政府管得过多过宽,政府权力在高校无所不在的问题,高校仍然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

2.高校自我封闭,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要与社会建立充分的联系,培养出与社会需要对接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了自我封闭现象,严重与社会脱节。这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和投资通道两方面。首先,由于高教办学体制还不够健全,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政府决定,办学主体太过单一,缺少社会和个人的参与。这样不仅限制了高等教育吸收有潜力的民间资金,影响高校办学质量,不利于人才培养;同时也淡化了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关注和了解。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高等教育本应与社会建立最为密切的联系,但由于社会在高等教育的办学、投资和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参与受到极大的限制,就难以调动社会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

3.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市场化已经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之后,也逐渐意识到: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政府也逐渐放宽政策,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进行市场引导,促进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职能不明确,在一些微观事务上没有做到放权,存在管得过细,统得过死的问题,极大限制了市场机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限制了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影响市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浪费了许多有潜力的市场资源,高等教育缺乏市场竞争,部分高校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固步自封,在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及学术研究上缺乏创新动力,不能主动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效率和质量难上新高。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没有着眼于市场需求,存在闭门造车的问题。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上新高,这样的现状就决定了大学不能只是培养研究学术的人才,不可能多数人都成为研究者、教育家,更多的毕业生是要投身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去,是要参与市场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然而许多高校缺乏与市场建立联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不愿意革新,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缺乏创新,高等教育与生产、科技、市场相分割的封闭式、孤立式发展格局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要求的各行各业人才,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微观层面:高教内部管理体制积弊较深

1.内部权力分配权力。

(1)党政权力界限模糊。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与革新后,逐步理顺了党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由于党政权力之间没有划定明确界限,导致双方在一些决策和治理过程中出现矛盾冲突。首先,在文本制度中对于部分关键性问题界定不明,使得党政权力之间存在重叠部分,这就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出现“以党代政”和“以政代党”的越权现象,治理效率低下。其次,由于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二者难以各司其职,在领导和管理高校具体事务时,倾向于个别领导的理解和情感,不能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做到真正的“法制”,而是“人治”,影响高校治理的质量。

(2)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由于过去长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办学模式,行政力量长期在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运行主要依赖于行政权力,而忽视了学术权力才是大学安身立命的关键。行政权力过多地介入到学术事务中去,严重限制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在学术方面的管理过于僵化,使学术研究失去了浓厚的氛围。另外,虽然我国高教改革也在强调学术权力,但是却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切实保障,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学术组织都形同虚设。再加上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深重,“学而优则仕”、“教而优则仕”的观念盛行,学术行政化倾向严重,导致许多教师、教授不能潜心专研学术而是注重权术,学术内部也在偏向于行政化,学术权力只能陷入缺失。

2.高校人事制度。

(1)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包括对行政人员、教育教学人员、学生及后勤人员等的管理。虽然我国已经在高教内部管理体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大高校还是严重存在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的问题。部分高校“因人设岗”,而不是“按需设岗”的做法则导致高等教育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机构繁杂,人员冗杂,非必要性开支过多占用了大量经费,导致高校在教学、学术研究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所需的必要经费吃紧。

(2)缺乏科学的竞争机制,激励不足。高等教育内部之所以缺乏活力,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许多高校教师及工作人员抱着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心态,守着所谓的“铁饭碗”,以为一生就这样不进不退、安稳度日了,早已失去了积极上进的追求,工作上缺乏活力与创造力。竞争激烈制度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活力,长期存在的教授、管理人员“终身制”让教师缺少危机感,不思进取,没做到真正的优胜劣汰。同时也限制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性,使学校管理和教学陷入一潭死水的境况。 酬劳上的平均分配拉不开差距,极大地挫伤了一些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实现人尽其用的效果,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考核不科学。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权力,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失去了监督,一切事物都会偏离正轨。高教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得部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大打折扣。自身监督机制的薄弱也影响了高校自主权的有效行使。同时如何实现科学的考核,也是改革的重点。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过分强调量而忽视质的问题,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项目数量等数据作为考核的衡量指标,而忽略了教师在其他方面的贡献。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考核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量而忽略质的提升,使教学和科研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宏观上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高教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权。但是放权不是放责,放权的前提还是要管住,宏观调控和监管仍然必不可少。同时高校放权要真放,不能明放暗收,政府要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障其办学、管理的自主权,给高教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特色。

其次,密切联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发挥社会参与办学、投资与监督的力量,推动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多种办学模式,并且要强化社会对高校的监督,促进高等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次,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正确引导市场机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促进高教资源的合理配置。要积极关注市场动向,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总之,要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市场积极引导,社会监督促进的崭新格局。

(二)微观上

第一,高校需要理顺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具体明确党政之间的职责,明确划分党委和校行政之间的界限,牢固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正确把握党委的宏观决策方向,但又要注意避免党委包办一切,行使法定的校长权力,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要强化学术权力的地位,真正落实学术管理在高教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淡化高校管理的“行政模式”,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干预和控制,要真正保障学术管理机构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

第二,高校内部要精简行政机构,合理设置机构,按需设岗。机构设置要做到精简、统一和有效能。同时要裁剪冗员,根据岗位特征合理安排人员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提高行政队伍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要实现竞争上岗,加强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逐步建立起一支优质、精干、高效的职业化管理队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三,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打破“铁饭碗”,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适度增加教职员工的职业危机感,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分配制度上,应该建立起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与科学的考核制度。高等教育重点在于育人,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应该以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不是以其自己发表了多少论文为主要考核目标,将论文的发表成果作为考核的第二位置。

第四,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领导阶层要转变思想,变管理为服务全校师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唯分数论。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上,要加强人性关怀,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保障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决策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管理工作上要积极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高等教育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趋势,激发自身的活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理顺内外关系。既要符合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

猜你喜欢
高教管理体制学术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清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演化路径研究
西咸新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2020年形成大通关管理体制机制
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