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晶
(东丰县第三幼儿园,吉林 辽源 136300)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感受游戏的趣味性,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其次,游戏活动的有效设计,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游戏,让幼儿从中体会游戏规则、感悟游戏中的知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学前教育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整个课堂都是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而且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幼儿教育工作,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刚考取教师资格证就被聘用到就业岗位,缺乏教学经验,对学前教育工作存在思想误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幼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部分教师在游戏选择上,没有认真思想幼儿的实践能力,游戏难度大,或者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幼儿处于特殊的学习时期,他们的心智不成熟,这个阶段,要注重对幼儿德育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德育教育,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部分教师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游戏形式。导致幼儿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游戏形式上,没有深度思考游戏内容,不利于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游戏设计中要让幼儿感受游戏活动乐趣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在游戏设计中融入知识,让幼儿在玩中学,让幼儿玩出意义、玩出智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合理创设娱乐知识并重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幼儿园学前教育阶段,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以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为幼儿设计穿衣服比赛。首先由教师为幼儿示范穿衣服的要领和动作,幼儿进行模仿、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之间进行穿衣服竞赛,看看哪个小组的幼儿率先完成。当有的小组成员穿衣慢影响整个小组的效率时,教师可以引导该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高穿衣效率。以此,既能够调动幼儿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的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偏小,在游戏活动中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游戏模式,不但幼儿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幼儿的思维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注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加强游戏活动中的幼儿互动,引导幼儿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共同协作,为幼儿创造和谐、平等的游戏氛围,从而引导幼儿从游戏中感受乐趣,获取知识。
例如,教师在传授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时,可以为幼儿设计角色扮演的“购物”游戏,由幼儿分别扮演导购、收银员、顾客等社会角色,引导幼儿模仿我们日常的购物活动,像如何选择商品,如何询问价格、结算以及排队等等,当一组幼儿表演完毕,由其他的幼儿分析其中的买卖行为是否正确,有没有排队?有没有称重?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社会参与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强调幼儿社会规则,提高幼儿素质。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喜欢表现,更期望得到教师和同伴们的认可。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传统的游戏活动教师更关注的是活动结果,往往对活动过程不太重视,这也就导致了评价的局限性。鉴于幼儿的认知和性格不同,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根据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活动评价,包括幼儿的态度、习惯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对教师都有依赖性,教师的批评往往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幼儿是一类特殊群体,针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充分恢复其创造性,注重学前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游戏教学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在游戏中渗透教学知识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