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江西省新余市第二中学,江西 新余 338000)
合作学习模式是利用群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个体素质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和贯彻课标理念,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取得较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老师灌输式的讲授数学知识,题海式的进行数学练习,缺乏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所以老师要树立合作教学的观念,加强对小组合作的重视和引导,鼓励学生针对数学问题相互讨论,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还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来组织合作小组,既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支持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合作效率。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需要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能够从具体的实物中国抽象出不同的图形并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实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实物,独立思考,抽象出这些实物所代表的几何图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实物是长方体、圆等几何图形,并且能够区分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可以拓展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首先,可以设计实验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主要就是通过数学实验来实现。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就更能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以及最终重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单靠一个学生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单个学生很容易就放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家集思广益,相互鼓励,共同克服一个难题,既能享受其中数学的乐趣,也能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和良性竞争。好的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一,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划分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还应当贴近教材,一个好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多方面进行提升,充分理解教材以及思维上的开拓,还可以让教师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课堂不够生动丰富等。第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样学生面对同一个困难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进步。第三,在这种模式中得到的优秀成果应当予以一定的展示来鼓励,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还能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够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成功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平、教师平、同学间互平、组际间互平等。
小组合作的构建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高效的课前准备,坚持一定的构建原则。首先是备教材,老师要认真研读初中数学教材,明确每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其次是备学生,老师要坚持主体性、科学性的小组合作构建原则,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划分,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由于之前已经学习过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和《有理数的乘除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之前所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会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运用,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回顾所学知识,进而引发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思考,然后我会进行讲授,让学生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这样在小学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传统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