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杜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贵州 铜仁 554300)
新时代,是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教育关系着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对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要确保国家安全、长治久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要办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像接力赛那样代代相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讲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此之前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由此得知,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关系到能否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在青年学生心中,能否引导青年学生把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好,能否使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扛起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有待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要求,这一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使命,也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责任,作为一个这样特殊群体,就应该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当前,社会各种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涌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异常复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只有理论上清醒了,才会有信仰,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二)明辨的理性思维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维准备,以应对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这些新任务和新挑战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而来的。可以说,思政课教学是一项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不仅要辩证、符合科学,还要有逻辑性、批判性,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要给学生讲清楚现实生活中难点、热点的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达到以理服人。但归根到底,思维的新,遵循的根本就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厚的情怀
凡事预则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大势,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关注当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出发,潜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深入现实生活,帮助青年学生站稳人民立场。要引导青年学生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
(四)宽广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多、快、乱,要正确引导“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青年,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复合的知识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五)端正的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儒家思想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对上好思政课起着重要作用,人格端正的思政课教师,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熟练的信息技术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8 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超的信息技术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思政课教师具备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施教,则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光荣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素养。这是因为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都来源于学习的深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端正态度,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敢于创新,勇于挑战,主动学、往深里学,做到学无止境。此外,还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要深入课堂,在不断反思中提升个人核心素养。
(二)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理,办好思政课,也要不断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何况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牵涉到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党在其中起协调作用。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思政教师,如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政策保障,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等。不断营造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