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珊珊
(滨州市体育局体育艺术交流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敦煌作为一带一路交流的枢纽,造就了敦煌壁画能够融合多区域的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互通。文人过客在此留下了世界美术中无与伦比的经典敦煌壁画。敦煌壁画长达千年的营造,创造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离开敦煌壁画的中国美术是不完整的。但是,后人并对敦煌壁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国内只有少数艺术家跋山涉水前往敦煌学习,直到20 个世纪40 年代才成立研究所,才开启了对其系统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它的传播受到很多限制,直到现在交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大众有机会来此参观学习。
(一)抽象事物的具象拟人化造型表现。人们根据现实中的自然现象对自然神进行逻辑推理,赋予其所能理解的一些行为,以此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神的存在。例如,每次降雨时都伴随大量的乌云,所以人们想象雨师一定能够口吐大量会降下雨水的云气;轰隆隆的雷声与当时人们敲鼓的声音相似,所以人们认为雷神应该是通过敲鼓造雷;闪电发出的光芒与当时人们以锐利之物碰撞所产生的火光相似,所以人们想象电神是通过利用锥形物凿击地面制造闪电的。这就是当时人们将抽象的自然事物一步步具象拟人化的过程。画师们通过描绘刻画自然神各自的施法动作和道具,来表现自然神所拥有的不同神性与能力。例如,西魏249 窟中同在西披北侧的风伯与雨师,风伯位于雨师上方,身披风巾做奔跑动作,风伯紧紧攥住被风吹成饱满弧形的风巾,让人感觉仿佛有劲风吹过;下方的雨师以右爪支撑身体,单膝跪于云层间,口中向前吹出一股强劲的云气,仿佛正在施展神力降雨。画师对风伯和雨师的形象动态表现得极为传神,将一幅“山雨欲来风劲吹”的景象展现在观者的眼前。在西披南侧与北侧风伯、雨师对应的则是雷神、电神。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提到:“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壁画中的雷神挥动着双臂转动连鼓,整体动作呈奔跑状态,连鼓快速旋转,仿佛不断传出隆隆巨响;电神位于雷神左下方,双手各拿一把锥形物体,左手高高扬起,右手已然奋力向下击凿去,随着锥子落下,火光四溅,正是一幅电闪雷鸣的景象。与西魏249 窟中的电神稍有不同,西魏285窟壁画中的电神,单腿站立,另一腿屈起呈发力状,画师描绘电神双手持一把粗长巨大的锥形物体猛力击地的动态来表现电神制造闪电的场景。
(二) 线条。敦煌壁画运用传统中国绘画的线描方法,与西方形体造型不同的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每一根线条都是灵动的,力求到达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敦煌壁画还留存下来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传统线描技法,一个形体在没有色彩加持的情况下,简单线条和轮廓就把它灵动的气质表现得酣畅淋漓,两米长一气呵成的线条也能变化丰富、浑厚有力。线条的运笔丰富变化,长短、疏密、厚薄、粗细、曲直、浓淡、巧拙、畅涩、轻重、缓急、隐显,这些充满形式感的有意味的线条,无不带给我们巨大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不同线条形式的共同组合也为描绘对象增加了丰富性和层次感。
(三) 海报设计。海报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为了传达不同的信息内容以及适用不同的场景,海报设计会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有复古风格、极简主义风格、黑白风格、插画卡通风格、图片处理及拼接风格等等,但究其本源都离不开构图和元素的应用,点线面元素的运用方式、色彩的选择以及整体风格造型都决定着海报给观众呈现的视觉感受。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极具审美韵味,线条的运笔方式通过创新的应用转化,让海报视觉张弛有力。敦煌壁画色彩的富有艺术感,明暗层次很丰富,注重色彩的视觉协调感。在海报设计应用中,明确海报作品的主色调,同时把握色彩的对比度,保证色彩的调和,通过色彩的结合与转化,把遥远的“敦煌”与现实拉近,同时也可以使海报中的不同画面保持紧密的衔接。敦煌壁画丰富的图案纹样运用在海报中可以表达民族文化的特色,对传统的纹样进行创新设计或者将不同的纹样重新组合,使海报更加有文化震撼力。
敦煌壁画文化通过艺术设计作品的呈现和传播,以焕新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既促进敦煌壁画的传承与发展,也提高了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要及时总结敦煌壁画发展中的缺陷和障碍,寻找适合敦煌文化的发展方向,深度剖析其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将其完美融合,才能促进敦煌壁画文化的发展,促进艺术设计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