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合市中学,江西 抚州 344806)
引言: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但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现状,就需要从教育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资源现状,有效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摒弃以往我国“物质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传统理念,让其了解到目前自然资源的严峻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以及减少自然资源浪费的基本观念。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地理知识与社会资源环境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达到让学生具有亲身体验的目的,进而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在实际的地理知识教授中,教师要避免直接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需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1]。
地理是学生初中阶段所必须接触的学科之一,其中主要包括水文、地貌以及土壤、气候等等一系列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现阶段,初中生对于环境保护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光盘行动”、“不浪费每一滴水”等等,但是由于初中生年纪较小、自制能力较差,无法将环境保护意识真正的“外化于行”,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层次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2]。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地理教学需求,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地理类的教材内容呈现在多媒体设备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到更加真实的地理画面,对初中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直观性,让其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例如:模拟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利用VR 技术,向学生还原一些地震、洪水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场面,并对学生加以警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加上地理的理论知识本就十分复杂、晦涩难懂,如果教师仅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在心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辩论以及知识抢答等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地理环境相关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充分地表达出来,进而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环境保护教育[3]。
教师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人们心里一直认为我国物产资源丰富,为了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大肆使用自然资源、砍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现象,不仅危及到了当代人得正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需要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资源使用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只有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例如:从2003 年的“非典”到2020年武汉的“新冠疫情”爆发,都直接影响人类的未来发展与生存,在2020 年这样的疫情当中,人类显得异常脆弱,人们需要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杜绝野生动物的捕杀、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将这一事件融入到学生的地理教育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强化学生的环境、资源保护责任感以及使命感[4]。
综上所述,人类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影响人类的未来生存,因此,为了强化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人们以破坏自然环境而带动经济发展的错误理念,将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理教师需要将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从学生的资源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抓起,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自然资源的浪费,使学生能够在自然资源保护中奉献自身的力量,从而为了实现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