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逸夫小学,江西 赣州 341400)
戏剧化教学方法重在学生的参与和领悟,并在教师、学生、古诗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新的意义。文章立足小学语文,从戏剧化教学这一关键词汇出发,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这里采取了戏剧中的“讲故事”的方法。“讲古诗”指的是在文学故事中产生的个人建议和观点,并通过教师引导、小组交流和讨论亦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故事再现出来。《宿新市徐公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学篇目,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从景物、对比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产生合理的想象,理论分析依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但小学生生活经验浅、理解能力薄弱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课堂效果。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故事,从戏剧冲突入手提出问题:诗人在客居他乡,诗歌如何将休闲的心境和现实情况进行展现的?“客居他乡”与“休闲心境”是相矛盾的,“在家寒食看”和寓居他乡是冲突的…
于是产生了现实和作者心境的一段独白: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中,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宿新市徐公店其一》、《宿新市徐公店其二》中,对文本实现了再次创作,从此难懂的诗词、意境就这样变成了大家熟知的场景,进而更加理解作者表达的闲适的心境以及对田园情怀的敏感。
镜像剧面指的是用定格戏剧展现古诗的故事和主题。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古诗中都有定格画面,这些充满画面感、情感的画面和诗人自身的情感表达有着直接的联系。有时这些画面是特别选取的风景,比如月亮、松柏、梅花等;有的画面是特定的人物描写,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基于画面的合理想象可以深化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可以实现学生的做中学,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效性。
《示儿》是一首单向情感表达的古诗,诗人的愿望有着悲痛之色彩。对于这首古诗的解读,可以有多个维度,但古诗构建的情境却非常单一。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固定某个情节画面,并做好这一情节画面的舞台、灯光、服装、人物等设计,通过再现情境感受主人公临死之情的失望和希望的情绪。如下是学生静像剧面的文字稿件:
其一:国家动荡,诗人拖着摇曳不安的身体执笔写诗…
夜深人静 孤独 (灯光若隐若现),一位迟暮的老爷爷颤颤巍巍的下下了《示儿》,清晨阳光照射到书桌的纸笔上…
第二:舞台渐黑,儿子们拿着父亲的《示儿》,告慰父亲,并诉说自己的内心,音乐响起..
通过对古诗的解读,意境的揣摩,在同学们的合作中完成了特定的镜头描写,不单是诗歌学习,学生更是投入到了诗歌的情境之中,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无限的发挥。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鉴赏技巧,而在于透过诗歌感受其中传递的美好情感,感受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完成课堂讲学之后,教师可以和大家一起畅谈对诗歌的理解,在班级互动和交流中完成诗歌的学习。
朗读古诗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听录音、抓准字词这么简单。朗读古诗应该成为学生走进诗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薄弱、生活经验尚浅,在古诗朗读中只闻其声忽视其情,此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教师入戏是开展戏剧教学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师的情感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热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师的诗歌朗读只需要融入情感即可,不要太多技巧。为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读错、读差,让学生挑毛病,并鼓舞他们勇敢尝试,在他们的挑战中对诗歌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比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的时候,在学生的第一遍朗读中,教师可以提出:古诗的题材?学生可以很快说出“爱国诗”。然后教师示范,用一般的爱国之情朗读作品,开始有教师指出我的问题:老师我感觉你读的没有那么执着、深沉,教师顺势追问:从那里可以看出?通过学生的仔细阅读,明确我的不足。就这样在朗读质疑中,学生从一般理解到深入朗读再到体会诗歌传递的热烈、真挚爱国之情。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鼓舞学生自主解决,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教育戏剧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待挖掘的一块土地,它虽然不是万能良药,但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促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改变。戏剧化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解,更在于通过这些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探索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