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中学,云南 宣威 655400)
初中数学学科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若想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困生掌握数学知识,需要改善低效的教学方法,扭转教学观念,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何为数学,数学知识又从哪里来。只有了解了数学的本质,才能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负数的时候,负数的概念可能会冲击学生的生活具象认知,在生活中,很少有东西是用负数来表达的。但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数字类型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们将水结冰的临界温度设定为0 度,这个0 度就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零上与零下的温度程度。在这个方面,就可以把数学看作是一个逻辑模型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都用数量关系来表明,精细到一个准确的数字上,以便我们更加精准地描述生活,研究万物。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会更加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逐渐建立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构建学习数学的思维基础,学习数学便会更加轻松,有效减少学困现象的发生。
初中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状态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家长或教师的期待而产生心理压力,在一定压力之下,无法得到满意的学习成绩,则会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叛逆等不良心理。因此,要转化学困生,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对于学习的促进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应该多给予学困生鼓励,与他们积极谈心。要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自身的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习惯问题、自制力问题,还是教师的教法问题、课程设置问题……这些原因教师需要了解到,并且本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意识来帮助他们处理这些困惑,找到学习的方向,唤醒学习的动力,从心底构建出强大的防线与动力,来鼓足力气争取学习的进步。
学困生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教学上的关注,帮助他们构建学习的自信心。首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增加与学困生的互动,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其次,可以应用小组探究、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发地进行探索,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思考能力的带动之下,教师可以强化对学困生的课程个性化指导,辅助他们探索,通过整个实践过程,让学困生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是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数学任务的。从这种成果的经验里,寻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改善对数学的态度,找对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学习方法对于学困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因为学习方法掌握不正确,所以才产生了学困现象。例如,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各知识点之间具备较强的关联性。可是很多学困生却因为某一环节掌握不清楚,导致后面环节越来越跟不上,产生脱节问题。遇到综合运用的题目时,则无法精准把握所考验的内容,从而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有效避免知识漏洞的产生,也能让数学的学习更加轻松。例如,上文所述,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不仅要知道概念、熟记概念,也要知道概念的推导过程,这样在应用概念的时候,思路则会非常清晰,解题也会非常顺畅。其次,在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要审清题意,找到关键条件,包括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找到数量关系,然后再将数量关系与已知条件结合去推导未知条件。解答数学题首先要思路清晰,只有让学生掌握捋顺思路的方法,才能更轻松地解答。
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比价缓慢,很容易跟不上课堂的讲解,课后如果不及时补充,则易产生学困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等方式,来实现个性化的辅导。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制作微课,让学生在课后针对课堂上没听明白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弥补课上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学困生要转化,仅仅依靠教师的监督力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时长毕竟有限,要补足短板还是要靠学困生在课后努力。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方法、内容上的指导,具体探究和知识构建的过程还需要靠学生自己。因此,需要有效的家校合作来督促学困生,一方面强化课后时间的利用,一方面也给予学困生全方面的关心与鼓励,形成良好的家校转化环境。
综上所述,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一方面要从数学的本质入手分析,另一方面也要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态度、学生的心理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到适应的对策,实现学困生转化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