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2020-12-07 10:21:31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 10004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增至2.54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8.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学习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路径。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教育不仅要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要通过培养能力、兴趣、技能等,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机会。而课程建设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既是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有力支撑,也是提升老年人素质能力、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抓手。

一、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数老年教育在课程建设中缺少系统化的思考和规划,存在老年教育理念的认知错位、教育服务内容“单薄”及“粗浅”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老年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未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性的教育学习需求。

(一)老年教育理念存在认知偏差,未能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的老年人无论是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还是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有所为、参与社会”,“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已成为更多老年人的时尚追求,他们不希望与社会脱节,他们更想重新回归社会,继续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有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的总体受教育水平呈现显著提高的趋势[2]。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高素质人才迈入老年人的行列,他们可以继续发挥能力上、智慧上、经验上的优势,老有所为,服务社会。而当前由于对新时代老年人存在认知不足等问题,导致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未能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出发,依然认为“休闲娱乐”就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忽视了老年人对于生命层次有待提升的心理,忽略了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的向往。

(二)教育服务内容“单薄”“粗浅”,缺少教育引导作用

老年教育内容多停留在“休闲娱乐”的层面上,教学内容趋向于基础、入门级的粗浅层次,未能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从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角度下,对老年教育服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具有教育引导作用的多元化、多层次内容,导致有更多需求的老年人无法获得、甚至没有途径获得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的提升,以满足其重新参与社会的愿望。

二、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对策与建议

在社会参与理论的视阈下,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为老年人搭建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实现价值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学科递进式”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课程建设,引导老年人通过教育学习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实现社会参与。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按从低到高的层次被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对应马斯洛的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老年教育从促进社会参与的角度按照从低到高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普遍适应性教育、潜能/技能开发教育、社会价值实现教育。而这三个层次恰好对应着三类递进式课程,即基础课程、系统课程、进阶课程。每类课程又可以从心理、文史、艺术、体育、生命教育等不同学科进行设置,形成多学科递进式的课程建设框架。

在普遍适应性教育、潜能/技能开发教育、社会价值实现教育三个阶层中,低层次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后,可以追求高层次的教育。在基础课程、系统课程、进阶课程三个阶层中,低层次的学科课程学习后,可以引导老年人学习更高层次的学科课程。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各学科内在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注重同一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在开设老年书法学科时,把这一学科细化为具体的楷书、隶书、小篆、行书等课程,引导学员先学习楷书作为书法的入门,再循序渐进继续学习隶书、篆书等课程。

老年人在退休后,社会角色、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大多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多学科的基础课程可以让老年人初步感受老年教育,通过这种普遍适应性教育初步适应退休生活,改善因社会角色转换而引起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实现初步的社会适应。

在初步适应后,老年人可以参加系统性课程继续深入、系统地学习,进一步开发潜能、培养技能。通过这一阶段的潜能/技能开发教育,使老年人形成新的人力资源,使他们有重新参与社会分工的资本。

在基础课程和系统课程学习后,可以引导他们参加更加个性化的进阶课程,最大程度提升其自身的价值资本,保持其在社会交换中的优势,促进他们积极地进行社会参与,更好地实现其在老年阶段的社会价值。

总之,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参与的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以促进新时代老年人的素质能力提升,为社会发展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