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相较于东部地区,桂西地区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学校建设和教育改革问题。桂西地区等西部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已经变成了相关政府工作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深入调查并研究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境遇和社会态度问题,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境遇一般是指个体的生活境况与生活遭遇的客观状态,包含主观精神生活境遇和客观物质生活境遇,二者相互联系。主观精神境遇,即他人眼中或自我感知的生活境况,具体表现为别人对其生活状况的评价和自身对生活状况感知时的身心状态及精神面貌;客观物质生活境遇主要是指个体现实的物质生活境况和遭遇,包括个体日常生活境遇(如衣、食、住、行、业余生活)和社会境遇(如生存环境、收入状况和社会地位)等内容。[1]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把研究对象即高校毕业生界定为高校毕业时间不超过三年的大学毕业生。在研究基础上,研究根据生活境遇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生活境遇两方面对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境遇予以调查和研究。
调查发现,桂西地区某学院毕业生在反映其工作境遇时,大约84%的被调查者认为日常生活境遇面临衣食住行拮据的问题,特别是毕业一年内的学生,表现较为明显。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生活相对单调;约83%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工作内容烦琐、工作时间长、薪酬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工作成就感低;约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还有待改善。
以上的数据说明桂西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客观物质境遇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关注并改善毕业生生活境遇的工作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在调查对象中,约有67.3%的对象坦言,外界评价和自身的感受最终可能会对自己的整个生活境遇带来影响。约8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被社会和用人单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毕业院校的综合实力不是很强和自己个人能力还未凸显。以上各原因让毕业生产生了较低的的社会认同度,从而引发毕业生产生了主观境遇的消极感受,通常这种感受都是以毕业生感受到压力和困惑的形式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过程中约有89.3%的受访者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87.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不良生活境遇只是暂时的。
以上数据虽然说明桂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主观精神生活境遇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情况是良好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毕业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桂西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生活境遇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仍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生活境遇问题处理不当,容易激化为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因此,各方不仅要重视关注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境遇问题,也要齐心协力为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态度是个体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个体的社会态度是个体对共同生活的关系集合及环境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态度就是指个体在某种环境下对外界事物所持有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行为倾向。[2]
与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联系紧密的社会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调查显示,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拥护并肯定我国的基本路线和政治纲领,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深感自豪,对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骄傲,政治参与与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同时,有较强的公平意识,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深感不满,但部分被调查者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认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在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等方面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他们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不因循守旧,具有积极的批判与怀疑精神,但一些被调查者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和对事物的深刻分析。
调查显示,大约79.8%的被调查者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积极设想并规划未来,生活态度积极阳光。但另一方面,64%的被调查者认为,因为毕业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在面临困境时一些人容易自我否定,尤其是在面对感情问题与复杂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感受。
调查显示,大约91%的被调查者在刚刚进入职场,对工作饱含激情,工作态度积极向上。但有51%的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一些毕业生在入职初期很难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后,容易出现负面工作情绪。与此同时,31%的数据显示,部分毕业生缺乏团队意识,我行我素,直接导致对毕业生的负面评价。
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群体组成的重要部分,如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是整个社会的工作,尤其是和毕业生联系最紧密的部门更应高度重视。因此,深入调查并研究桂西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境遇和社会态度问题,探讨培养地方高校毕业生积极社会态度的方法,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