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德市委党校,安徽 广德 242200)
国家领导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各级党校应始终坚持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学的主业主课,努力探索党性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各级党校工作的首要任务、主要抓手和发展方向。
党性教育是党校的主业主课和核心灵魂,关乎党校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近年来,县级党校抓党性教育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探索党性教育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党性教育“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的弊病仍然存在,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有待提高。
(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专题设置随意性、碎片化现象严重,专题与专题之间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设计未充分考虑参训学员的差异性,党性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缺乏层次性。课程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党性教育的针对性还有所欠缺。
(二)教学形式挖掘不深入,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发挥。专题教学大都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说服力、号召力、感染力均有待加强;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研讨互动等教学形式,开发深度不够,与学员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不多;未充分发掘和使用本地区典型案例、鲜活事迹、遗迹遗址等红色资源载体,教学载体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训用结合制度不健全,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检验,常用的出勤率、学习小结等方式显然不能准确全面地评判党性教育的效果。同时学员在党校的考核结果与日后的考核、提拔并没有实质上的联系,不能充分提升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训用相对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一)社会环境的制约:互联网与信息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基于传统社会的党性教育。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必然会削弱正面教育的说服力。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涌现对党员干部思想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可控制的潜在因素,对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育条件的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党性教育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支撑。当前许多县级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偏少,专业领域的覆盖面较窄,很多骨干教师每年都承担着全县党政干部、基层党员等几百人次的培训轮训任务,分散了时间和精力,在结构化研讨、案例式教学等新的培训方法的运用上缺乏深厚的理论支撑,教学专题的创新后劲不足。
(三)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平台与载体。地方性的党性教育社会资源相对短缺,并且由于县级党校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深度挖掘的本地化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不多,现场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深度,教学流程千篇一律,导致许多学员重复参观,产生审美疲劳,教学平台和教学载体的丰富存在很多实际困难。
(一)坚持党校姓党,引领党性教育创新的根本方向。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性教育的主阵地,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要将党性教育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性教育的基调和行动方向。在战略部署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热点问题,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这是党性教育创新的必备前提。
(二)加强理论创新,提振党性教育创新的内生动力。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党性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鲜活,是提振党性教育创新的内生动力。要准确把握干部培训需求,坚持分层、分类、按领域、划阶段施教,从党员领导干部成长的历史过程、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他背景条件入手,组织优秀师资集体备课,系统研究党性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在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对这些问题的新鲜的课程内容,让党员领导干部在接受党性锻炼的同时,在培训结束后回到单位就可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动态运转。
(三)注重载体构建,明确党性教育创新的基本保障。积极构建党性教育实践载体,提升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党性教育创新的基本保障.要大力扩充县级党校师资队伍,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构建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党性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挖掘、开发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积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将革命历史资源的现场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新课堂,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要加强新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如党建网、微博、微信、APP 的开发与利用,“互联网+”的应用与推广等,体现党性教育内容,强化党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