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在与国际接触的今天中国饮食走向世界,因此菜谱翻译也受到关注。G20 杭州峰会国宴是我国饮食走向世界的更进一步,因此本文结合目的论理论基础分析G20 峰会国宴菜单的翻译技巧,希望能给中国菜谱翻译贡献力量。
中餐菜名不仅是英译问题,还作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工具,因此英译菜名非常重要。我国学者们对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较早,1990 年刘增羽在《中式菜肴英译亟须审定》一文中提出应该建立中国菜肴英译审定委员会[1]。之后在北京奥运开展之际刘增羽又提出《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希望规范中国菜名的英译,这是中餐翻译的又一次进步。
李郁青在文章中提出直接命名、联想命名的翻译方法,直接命名是根据中国菜的主要成分、辅助成分、加工方法等确定中国菜的英文名;联想命名法是根据动物、植物、诗词等命名。董莉在研究中结合中国民族的动物、植物等用吉祥语、典故、地名、烹饪方法等翻译中国菜名[2]。刘暄传在文章中总结了中餐菜的备料、刀工、火候等英译方法,并且在文章中提出:用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餐应该用直译法;用地名命名的中餐菜名应该保留地名;用历史典故命名的中餐菜名,可以使用直译、意译、加注释等方式;还可以结合菜肴的形状等灵活命名[3]。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Skopos是希腊语,其含义是功能、目标和目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弗美尔在翻译理论中加入目的论这一内容,他认为仅凭语言学无法完全消除翻译中的困难。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结合委托人的需求和读者们实际情况翻译原文。同时,应该根据译入文国家的语言环境、价值观等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
翻译有三个目的:第一,想体现某些国家的文化等特色,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第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教育;第三,翻译者希望通过翻译得到金钱。目的论指的是以交际为目的,译者通过翻译达到特定目的,也就是说翻译的方式决定了翻译的结果。翻译目的的要求是根据想要达到的目的选用翻译方法,这样能减少翻译的食物。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结合翻译目标和读者情况,这样能让两种语言的交际达到更好效果。对本次翻译来说,其目的是通过翻译G20 峰会国宴菜谱让英语国家的群众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加强中西方交流。
目的论翻译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机械转换,而是人类的具体行为。因为人的行为有目的性,因此翻译也具有目的性。目的论具有三个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也是首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翻译目的出发,因此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目的论更强调读者的反应,而非译文和原文在学术上的对等,因此这种翻译方法更为实用。
通常来说中餐菜名的命名包括主料、排料、烹饪方法、口味和刀法,例如辣子鸡丁、鱼香肉丝、干锅鱼等。除此之外,一些中餐菜名还反映了地方文化(例如北京烤鸭)、历史典故(霸王别姬)等。再者,中国彩色讲究色香味俱全,因此还有不少中国菜通过名字反应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例如红莲把雪藏龙等等。由此可知中国菜名命名方式复杂,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特色。但是西方国家并不关注这些,他们更强调菜名和实际的结合。例如,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的和谐,菜谱中的“全家福”“一桶天下鸡”就反应这些内容,但是西方国家更看重未来发展;中国人崇拜龙,在菜谱中也多体现龙文化,例如“龙虎斗”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眼中龙是怪物,甚至是邪物。
由此可知中式菜谱命名方式多、涉及因素广,不仅体现烹饪方式还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中式菜名和西方文化的协调,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出的英文菜名既能被英语国家的群众接受,又能让他们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多数人认为菜谱非常非常简单,只需要根据中文意思对照翻译成英文即可,其实不然。菜谱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化,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大量文化去介绍内容,所以必须简洁,也就是说用最少的文字介绍一道菜的特色。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菜名的命名不仅包含一道菜的特色还渗透出中华文化,因此对译者也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译者必须知道菜名的构成、菜肴的内容以及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其次,译者要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以防翻译出的英文不被英语国家的群众所接受;最终,译者必须对菜名有一定兴趣和接受能力,因此菜名翻译是一个特殊类型,必须选择合适的译者。
目的论认为翻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翻译让读者了解译者传达的内容。在菜谱翻译中也不例外,译者要根据结合菜谱的功能性,例如传递菜肴信息、吸引食客食欲、鼓励消费等,这就给菜谱翻译提供目标和方向。西方国家群众更重视菜肴本身情况,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最大程度重视与菜肴实际相结合,例如将菜肴的内容、烹饪方法、配料等翻译出来。
同时,目的论提出连贯性和重视性要求。连贯性指的是译文语内连贯,极可能方便读者接受;重视性指的是菜谱翻译要尽量忠实原文。在具体翻译中指的就是菜谱翻译不仅要结合英语国家文化和传统,还要尽量传递菜肴的真实信息。
音译法是菜谱翻译常用的方法,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并且被外国人熟知的菜肴上使用这种翻译方法。这种方法直接使用拼音,对推广中国饮食也有益处。
例1:原文:宫保鸡丁
译文:Spicy Chichen“Gong bao”
这个例子就是用了音译法。因为宫保鸡丁这道菜非常出名,因此在翻译时更不能随便对待,否则西方国家群众会对中国菜肴产生误解。因此在翻译时把宫保鸡丁翻译为“Spicy Chichen”Kung pao 效果会更好。
直译根据功能特征翻译的方式,在菜谱翻译中如果菜名非常简单,没有行话隐含就可以使用直译法。例如“百合蒸南瓜 steamed pumpkin with lily”“橄仁炒鱼松fried fish floss with olive seeds”等。这种翻译方法不仅高度重视原文,还保留原文的形式,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2:原文:孜然烤羊排
译文:Roasted lamb chop with cumin.
这个菜品翻译时采用逐字的翻译方法,简单明了。将主料、配料都表现在菜单中,即使用了:“主料+with+配料”的翻译方法,不仅能表现出菜品的特征还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
例3:原文:清蒸海上斑
译文:Steamed grouper
这个翻译同样简洁明了,英文菜名和中国对仗工整,既容易接受还能体现出菜品的特征,这就是直译的优势。吴伟熊提出,菜谱翻译必须能给读者提供菜肴的基本信息,包括菜肴的原材料、如何做出来等等。这是因为外国人在基础一项事物时有基本的信息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名称了解内容则会影响他们的评价。
中国人向来有含蓄的特征,这种特征在菜名上也有体现。例如,中国人习惯性地将菜肴的烹饪方式省略,不体现在菜肴名称上,但是在翻译中则不能省略。
例4:原文:紧密合作(杏仁大明虾)
译文:Deep-fried prawn with almond
例5:原文:特色牛仔骨
译文:Pan-Fried Call Ribs
从翻译的英文菜名可以看出,杏仁大明虾中大明虾使用了油炸的烹饪方法,而特色牛仔骨使用了平底锅煎的方法。这些菜肴的翻译都使用了“烹饪方法+主料(或+配料)的方法,符合英文菜谱的习惯。英文菜肴的翻译特征是:第一,要在菜名中体现材料;第二,不要在菜名中体现出不能出现的内容。因此在翻译时体现烹饪方式具有真实性,不仅还原了菜品的特征,也补充了菜肴的其他信息。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大,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必然,因此中国菜名的翻译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的翻译并非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发现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和中国人有大不同,例如中国人喜欢用隐晦的方式表达菜肴特征,但是西方人更喜欢将菜肴的原材料、制作方式等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在目的论指导下,本着方便外国人理解的原则本文对G20 峰会国宴菜谱进行翻译。根据翻译结果分析到,菜谱翻译并非完全忠实于原文本,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适当增减内容或用其他内容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