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八小学,江西 上饶 334100)
引言:如果说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则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是,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不代表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平等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应有的尊重。
1.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教师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做出平均值,依据平均值对学生进行分类,这是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以后有学生的平均值发生变化,再重新对其分层。
2.依据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分层。教师在课堂上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测验,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掌握程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基础牢、能动性强,基础差、能动性强,基础差、能动性差三种。将这三种类型的学生组成小组,分组是要考虑每个小组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距不要过大,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安排为同桌,将C 层次的学生安排在A、B 两组中间,并且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小组长收作业并起到一个监督管理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学会数学知识,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解答数学习题,这就是学以致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样的,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整。比如在角的度量这堂课上,C 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将这个概念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做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就可以;B 层次的学生不只要有C 层次的内容,还需要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进行解答,同时课本上大部分的习题都可以答出来;A 层析的学生在B 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较难的题让其进行解答,并且对于书上的习题自己可以独立地解答出来。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1]。
在小学数学教授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要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是让小学数学内容更加广泛、深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其次,也要根据学生层次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丰富教学内容。在课上,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量的增减。虽然老师是分层进行教学,但是难免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外发生,比如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的时候,这个知识附带另一个知识,但是老师认为这个附带的知识学生们都了解,就没有进行讲解,但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这个知识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时间将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讲解一下,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有可能会出现因为临时新讲解一个知识,导致本来计划要这堂课讲解的内容没有讲完,这时候也可以将原本的内容调到下一节课。所以,教师在进行分层讲解时,对内容的讲解要灵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准确和牢固[2]。
数学作业,是老师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可以让学生重温学习内容的方式之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也应需要分层。
首先就数量来说,一定要适度。如果作业中的问题太多则会影响学生写作业的心情,使其产生厌恶感,并且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如果作业中的问题太少的话,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作业适量、适度。
其次在内容方面也要有所不同。针对C 层次的学生,他们的作业应当以基础为主,B 层次的学生在C 层次的基础上,要在加大一些难度,除了要掌握基础以外,也要会解答一些较为有难度的题目,A 层次的学生则是高难度的作业,这部分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锻炼其数学思维。
最后在作业形式方面可以多样化。我们之前的作业形式大多是指定作业以及独自完成的模式,分层作业可以是作业形式多样化,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合作作业,让小组成员自己选择要完成哪个作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灵感,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难的科目,但是又不能放弃,这关系着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也就促使着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以对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