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中心,宁夏 灵武 751400)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音乐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也应随之改变,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为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对不符合当前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公众过度关注应试教育,音乐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家长和学校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学改革增加了新的课堂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仍然只掌握传统的音乐教学知识,音乐知识结构不完整,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教学方法不创新,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音乐课程实施观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方向。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转变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目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转变观念,充分尊重中小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音乐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育。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渗透情感教育,也要渗透态度价值观教育,这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对教材的掌握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新标准”正是为了向教师展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即在改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和转变,改变只注重学生“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成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音乐艺术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突出情感体验、重视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讲解。因此,可以通过中小学各学科的运作,不断丰富音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和学习音乐的积极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举办一些音乐比赛,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音乐主题,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广泛收集与音乐主题相关的音乐资源,锻炼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知识应用能力。
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像音乐和艺术学生那样掌握丰富而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的魅力在于,对他们来说,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在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推动课程改革进程,教师应以美育的视角审视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关注人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意义,强调学生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音乐体验,在美育的引导下,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想要提升音乐教学效率,需要加强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合理丰富教学内容;把握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勇于坚持,从而实现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