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课中传统文化教学分析

2020-12-07 10:21:31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引言

当今社会中存在诸多意识形态,人们在价值选择与判断方面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避免负面意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的侵袭,高校应意识到《文化生活》课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利用所蕴含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及意识形态教育,以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1]。《文化生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出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民族的底蕴,更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因此需要予以此项教学活动高度重视,高校也应当加强对《文化生活》课中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二、《文化生活》课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教育与文化两者存在密切联系,文化既能够影响教育内容的目标与内容,同时也会影响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对文化有着筛选、梳理与保存功能,它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使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教育进行传播。《文化生活》课更加倾向于解读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传承。例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它是我中华儿女不懈奋斗与努力的智慧结晶,思想经过时间考验积淀下来,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又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内容都深刻展示了古人的重要思想,通过《文化生活》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既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又能够使这些优秀的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实现文化认同的必由之路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虽然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但是在文化认同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在《文化生活》课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文化认同已成为教育领域所热议的研究课题,而传统文化教学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它要求先正其身提升修养,进而增强个人责任感,这些优秀的品质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再结合当代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会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贤人的智慧,进而形成独善其身而后兼爱天下的优秀品质。

三、《文化生活》课中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彰显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化技术逐渐与教学相融合,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教学内容,具有着独特的辅助优势。尤其在《文化生活》课中,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及音视频进行展示,若仅依靠教材及教师的讲解,显然难以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特点。在多媒体辅助下,学生多种感官能够接受到积极刺激,既可以点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激情,又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音视频的理解与认知。例如:讲解“世界文化多样性”时,虽然高校学生在全球思想潮流影响下,能够了解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但是对内涵却了解较低,有些甚至连中国传统节日内涵都知之甚少[3]。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结束辅助,为学生呈现出各种传统节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增强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高校《文化生活》课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善于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容量,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吸收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当学生进入状态使用PPT 引入教学内容。在课后教师也可利用QQ、微信群等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

(二)优化教学方法,增强传统文化教学实效性

目前,仍然有部分高校《文化生活》课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没有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搭配,有些甚至没有采取优化措施,致使学生对《文化生活》课产生抵触情绪,更不谈传统文化教学。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使学生转变对《文化生活》课的定式思维,又能够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化吸收的问题。《文化生活》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当教师有趣,那么学习才会有效。基于此,高校《文化生活》课教师可采取故事导入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开始阶段搜集准备具有启发意义的经典故事,为教学内容作出支撑。以故事的形式讲解传统文化,既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还可运用案例教学或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能够逐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教学“感受文化影响”时,教师便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围绕“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和“文化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两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高校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但可能对身边所存在的文化现象一知半解,如每周升旗仪式时的国旗下讲话、教室内为什么会张贴文化宣传标语等。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高校教师还需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讲述学生生活周围的传统文化,针对特定的主题,以问题探究教学方法,驱动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生活周围的传统文化。

(三)设计综合性探究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教育源自于生活,文化同样如此,只有经历具有实践性的探究活动,高校学生才能够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因此《文化生活》课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体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高校对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予以高度重视,提供资金及活动保证支持。例如:设计《寻找文化风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走访周围老人,向他们咨询了解以前所有的文化风俗,并将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当代进行比较分析。当探究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共同讨论并制定“保护当地文化风俗”的方案,避免优秀文化遗失,使其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除了社会上的综合性探究活动外,校园内也可根据教学内容举行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在读书周活动里,由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化生活》课中所蕴含传统文化的书籍,在校内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读书周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此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四)挖掘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亲和力

《文化生活》课教师应善于将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传统文化的“地气”,这样学生内心易于接受与理解。部分高校学生可能对本地文化处于懵懂状态,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阶段,使学生既可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又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例如:在教学“传统文化面面观”时,西安地区的高校可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兵马俑、四色礼及大雁塔等,这些地方文化都具有实物流传至今,即存在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内容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时,仍能以西安为例进行讲解。西安是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城市,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后,便转变为新的“网红之城”,学生则可通过实地参观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际上,大部分高校所在的区域都蕴含丰富的本土文化,教师应积极对本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结合《文化生活》教学内容讲授传统文化知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文化生活》课中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校教师应意识到《文化生活》课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欲望,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优化,保障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综合性探究活动的形式及挖掘本土文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层次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