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桥西中心小学,江西 宜春 33630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后,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得到了有效地提升,美术教学在小学生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如帮助学生建立艺术素养,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是目前小学美术教师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则可以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工作,帮助教师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内化,使小学美术教学发挥高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由此可见,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美术教学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事物的观察力、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对美术教育认知不够清晰,认为美术不涉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在进行排课时不够合理,美术的授课时间所占比重较小,本分学校甚至出现占用美术授课时间讲解其他科目的情况,致使学生对美术课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不了解美术课程的授课目的,对美术知识学习兴趣较低,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空间,思想观念愈发呆板,潜在力量得不到有效地挖掘,审美能力浅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大程度上会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必要性[1]。
小学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部分学生对正规化的校园生活还不够适应,认知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学习质量与效率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重视起来,时常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在学校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努力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渐地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与信任感,进而在较为放松的情况下与教师分享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的引导,避免学生长期陷在误区中,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同时,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能够直接的获取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地体验反馈,使教师能够快速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制定出更为适合学生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美术教学方案,点燃学生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延展的空间,实现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目的。
审美观念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对美术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情趣,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产生共鸣感,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消化[2]。
例如:在学习到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时,由于部分学生对古代建筑的认知较为浅薄,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对这一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如:故宫、天坛、颐和园、四合院、石拱桥、悬空寺等,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装饰、形态,布局建立初步的认知。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图片为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一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的构成。
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应积极地进行创新与突破,丰富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新地体验感受,进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热情,扭转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固有认知,使学生能够积极的主动地投入到美术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学习到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设计的服装》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时装秀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随后让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自主创作,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组合作是小学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为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掌握美术知识。例如:在学习到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寻找美的踪迹”开展郊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将学生进行科学地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画板、相机、剪纸等形式,对自然中的美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总而言之,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美术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高度地重视,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地对美术教学方案进行创新,不断的改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美术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需注意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积极的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为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