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新型培育机制的理论依据

2020-12-07 10:21:31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习惯慢慢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中某些不正之风逐渐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心理发展,这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本文探讨的是基于以上问题,如何针对当今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立德、立业、立人培育机制,使得大学生经过四年的高校生活在思想、专业、人格等方面有积极地完善,后期能够更从容地适应社会生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思想发展从古至今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对我国教育对于古代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型培育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旨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帮助大学生实现利用理论知识来规划并引领人生幸福道路,不断实现个人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振兴中华做出不懈努力。目前,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德育工作相关的课题不在少数,但是将立德树人理念与立德、立业、立人培育机制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

一、高校立德、立业、立人培育机制的运行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立德、立业、立人培育机制中的立德是基础,立业是依托,立人是目标。高校确立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应当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全面把握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充分发挥高校德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之前,首先要努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从立业和立人教育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力求对大学生成才起到科学指导的作用。

(二)以育人为本为基本原则

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理念,将育人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职责,重视立业教育与立人教育环节。以人为本,面向全面,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勇于锻炼自我,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将学生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郑重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地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培育机制的育人功能。

(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立德、立业、立人的育人机制适应时代对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体现新时期对于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全面发展在新型育人机制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求学生个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有所成、有责任心、有梦想,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人。可见,立德树人理念下新提出的育人机制以育人为本,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立德、立业、立人培育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氛围,给学生以正能力,激发大学生对于道德规范的认同感,为国家人才培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校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未停止过改革创新,做好教师思想和工作方式的转型,以师德为抓手,将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建立长效机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力求从多方面贯彻立德树人工作。立学德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提升道德水平的意识,注重德性与知识水平的提升两手抓,促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快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

(三)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排除新阶段带来的迷茫,确立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向,并为之做出科学有效的奋斗安排,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不断提升品格层次,寻求自我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