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与运用

2020-12-07 10:21:31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山东诚公律师事务所,山东 潍坊 261000)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学化的刑法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性的基础,要想对刑法制度有着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懂得“从宽处罚”与“从宽处理”的含义,只有掌握了两者的区别,才能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合理运用,才能确保公民的利益。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

(一)认罪角度的制度阐述

初步研究发现,认罪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被告人处于自愿的状态下;第二,被告人能阐述详细的犯罪行为;第三,被告人同意受害人的犯罪指控。由此可见,认罪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被告人需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获得减刑的可能。

被告人的认罪过程需要有证据体现,而认罪证据应符合法律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认罪证据的辨识度,相关的工作人员才能对被告人进行合理的量刑。另外,不同的刑事案件有着差异化的认罪行为,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被告人的主观因素,即被告人是否真的存在悔悟精神,而不是单纯的评价被告人拿出的证据。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懂得一定的心理知识,切实对被告人实施有效判决。

(二)认罚角度的制度分析

从定义上看,认罚的核心是被告人接受法院的判决,其体现在三个角度:第一,被告人根据法院判决进行后续的实施;第二,被告人对金额的处罚无异议;第三,被告人作出了对应的赔偿。可见,被告人的认罪行为和认罚行为是统一的。

被告人的认罚过程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其在思想上也应做到认同,这样才能从本质角度转变被告人的违法心理,为后续违法行为的杜绝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的认罚过程需要符合检察院的相关规定,且受到监督部门的实施监督,最大化展示被告人的认罚态度。

(三)从宽角度的制度理解

一般来说,不同案件所实施的从宽处罚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被告人的从宽处罚行为也受多个因素影响,必须考虑案件的特殊性,所以,宽角度的制度实施有着一定的活动空间,而不是硬性指标,需要从案件的多个层面分析,最终确定从宽处罚模式。

首先来说,地方公安机关是处理案件的第一机构,其可以宏观考虑案件的整个过程,进而对被告人实施初步的从宽处罚;其次来说,如果案件情节严重,其将转移至法院机关,此时将以法律法规为基准对被告人进行分析,让被告人付出对应的违法代价,此时的法律法规表现出了极强的强制性;最后,当完成对被告人的全面审核后,其需要从客观角度分析案件事故的归属性,明确被告人的从宽处罚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进而由法院宣读最后的判决结果。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用分析

(一)约束被告人的犯罪行为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会得到对应的从宽处罚,对于特殊的案件,还需要考虑被告人的悔悟心理。例如,常见的从宽处罚模式来源于法律法规制度,其并未考虑案件的特殊性,如果案件中的被告人不具备悔悟心理,其一旦实施从宽处罚,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安,降低刑法的约束力。鉴于此,从宽处罚需要对特定的犯罪行为进行约束,尤其加重无无悔悟心理的处罚力度。与此同时,那些悔悟心理强的被告人,也可考虑进一步减刑,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才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

(二)约束犯罪行为的种类

刑事案件表现出了极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起因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复杂性,其也导致了被告人处罚模式的多样性,需要进行详细分析。一般来说,刑事案件犯罪种类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常见的是现场信息数据、犯罪行为的影响力、法律法规等,最终的形式处罚结果有三个:第一是死刑;第二个是无期徒刑;第三是有期徒刑。需要注意的是,死刑和无期徒刑不属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考虑的范围,而有期徒刑可根据被告人的表现适当量刑,但原则性的审判结果不会变动。

(三)约束犯罪行为的对象

我国法律法规指出了何为犯罪行为,但对于处罚制度的介绍却较为模糊,强调的是案件的综合考虑。所以,被告人在制定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融入了相关的经济信息和社会背景信息,如此一来,处罚制度的公平性就会下降。为此,在后续的制度制定中,工作人员需要约束犯罪行为的对象,尽可能做到公平处罚,对于特殊的案件可考虑被告人的悔改行为,必要时增设高额的保证金,最大化约束被告人的行为,降低犯罪的概率。

(四)约束犯罪行为的查证

被告人处罚模式的实施并非是任意的,必须做到公平性和有效性,换句话说,处罚力度的确定需要充足的证据,例如案件的起因、案件的责任归属以及案件的影响力等,只有实施了全方位的考虑,才能避免错误审判结果的出现。另外,犯罪行为的查证属于一项庞大的工作量,相关部门需要做到合理的配合,最大化还原案件发生的过程,明确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案件所涉及的人员信息应该进行保密,防止被告人日后进行行为报复。

三、结论

由此可见,刑法确保了社会的稳定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为被告人的减刑创造了条件,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限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顺利开展的因素较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掌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进而实现制度的公平性,最终纠正被告人的错误思想,成为社会栋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