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林业草原站,青海 久治 814400)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是黄土高原地区,大,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气候干旱,地形破碎,造林成活率低,种草保存率低。这不仅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使我们林草工作人员对做好林草工作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在阐述林草措施在水土保持工作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林、种草措施在水土保持防洪减灾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做好水土保持林草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所谓的水土保持措施,就是与群众密切配合,防止水土流失。这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需要群众参与。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生物措施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林草措施作为生物措施也被广泛应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又称植物措施,它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在水蚀、风蚀等地区营造的天然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固沙林、经济林等。
水土保持林主要是通过造林、封山育林,达到涵养水土、固沙的目的。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保护地表,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树冠可以保护地表免受雨滴的直接击溅,避免土壤表面的破坏。同时树冠还可以截留降雨。截留的降水中,一小部分被蒸发到大气中之外,其余部分缓慢滴落或者通过树干流下渗透,改变了雨水降落方式和降雨的二次分布。凋落物能在林地表面形成一层软透水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水性,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表面还可形成苔藓和地衣,能有效地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和凋落物。其次,可以改善土壤和土壤肥力。树木凋落物经分解后,会变成腐殖质并返回土壤,从而改变森林土壤的结构,形成较好的土壤。树根还可以使土壤网状,使土壤疏松。一些豆类植物还可以产生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改善土壤。
草地发育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在某些方面与水土保持林相似。种植草及草地植被能够有效减少径流、减少泥沙的流失量。此外,草本植物还可以改善土壤。例如,通过对种植3 年的牧草地的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块的水稳性团聚体高于普通草地。此外,通过种牧草地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饲料和肥料,促进农林牧业和副业的共同发展。
(1)林木对于雨洪水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森林对洪水的拦截主要是通过蓄水来实现的。其枯落物层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保水性,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减缓和吸收径流,有效地减少径流量。此外,森林土壤有机质丰富,团聚体结构良好,能吸收大部分径流,比一般土地大很多,蓄水量也大,能促进雨水入渗,防止地表径流流失。(2)森林防止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的作用较大。森林具有较强的根系,能够网络巨大的土体,使土地具有一定的抗冲刷和抗剪切能力,防止雨水的侵蚀,从而有效防止土壤流失。(3)森林具有明显的防风作用。由于树冠的机械阻力和树枝与树叶之间的摩擦,可以降低气流能量,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速,对人、畜、屋、作物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黄土高原的防风固沙也有一定的作用。
林草措施涉及多学科。比如种植树木要充分结合土壤特性和树种的生活习性。植树时,要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合理的设计思路,引导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根据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在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地水文、地质、土壤、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并尽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土条件的当地植物种来种植树木和植被,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林草措施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财政、环保、农林、水利、国土资源、建设、经贸等地方部门参与。只有协调好各方关系,密切配合,才能把林草保护工程建设好、发挥好作用。
通常,人们对防洪减灾的工程、堤防、加固等物理措施比较重视。都忽视了林草措施在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也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宣传林草措施的重要性,让群众参与林草措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林草措施在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防洪减灾中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应该说,树和草需要一起使用,两者都有各自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轻视林草措施的认识和做法,在重视工程措施的同时重视林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