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公示语的定义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公示语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其翻译是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其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或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抑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与受众的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的文字或图形信息[2]。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在商场电梯旁,我们经常看到“小心碰头”的标牌,有些将其译为“Take care of your head”。外国人看了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关心自己的头”?常用的正确的说法应为“Mind your head”。又比如业务受理台,有些译为“Business Reception Desk”;商场的“收银台”被译为“Cashier Desk”;“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 Affair Station”。上述内容的翻译完全就是字对字直译,用“Reception”“Cashier”“Police Station”就可以充分表达其意义。
这种译文的译者只顾词语的字面意思,不解其真正含义。如将休息间译为“Rest Room”。而“Restroom”在英语中通常是指卫生间,而非汉语中供客人休息的房间。同样,“欢迎下次光临”若译为“Welcome you again”有些外国顾客会表示不解。应将其译作“welcome back”,而不是“again”。
在一些旅游景点,“游客止步”的公示语被译为“No Visitors”,听上去十分生硬。更有甚者将‘旅客止步’生硬的译成了‘stop’![3]”通常这种情况在国外会写成“Staff Only”更容易让人接受。中英文在折扣的表达上有很大差异。例如打7 折,有些商家就译成了“70% discount”,而在外国人意识中,这不是打7 折,而是打3 折。国外通行的说法是“30% off”,这表明尊重英语表达习惯是多么重要。
大中城市里很多公共场所都用英文“W·C”字样的标牌来表示洗手间。北京晨报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篇文章,美国人杰克认为这样的标识用在公共场合非常不雅,因为在英国英语中,“W·C”类似中文所说的“茅厕”,是比较粗俗的说法[4]。国外比较常用的说法是“bathroom”或“washroom”。
如何快速、有效地规范公示语翻译,整顿语言环境?首先,需要确定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相同事物的英译名统一、音译和汉语拼音使用、意译等进行规范。
制定了地方法规条例后,需要成立由高等院校外国语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公示语只有通过专家委员会审核后才能与公众见面。另外,制作公示语的单位应当有相应的资质,才能消除分歧和混乱,使公示语的英译做到标准、规范。
英文标识必须照顾到说英语、使用英语的人的感受,而那些约定俗成的公示语的最原汁原味,也最容易让外国人明白其中味道。但是,在照搬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使用习惯、风格的统一。
提高对翻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翻译队伍的建设。相关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应加强有关对外宣传翻译方面的教育,控制好公示语的翻译质量。虽然目前很多城市的公示语翻译已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工作,把公示语的规范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公示语的翻译应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以及应用文体翻译所应遵循的翻译策略。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和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公示语的翻译以及对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译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仅仅是根据肤浅的文字知识对两种语言进行表面化的转换就势必造成大量误译和错译,从而严重影响公示语的交际意图和效果,也有损于城市的对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