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人才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电力行业对人力资源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因此,加快探索多种渠道、开发多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素质,成为电力相关企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电力行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的个体素质、群体素质具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群体素质要求如下:
(一)竞争性。为了适应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要求人力资源通过无限智慧、技能及创造性活动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二)潜能。人力资源具有巨大潜力,为了挖掘其潜能,电力相关企业要完善激励机制与价值导向,持续开发其潜能。
(三)学习性。电力市场要求人力资源具有可塑性与学习性,通过终身学习持续提升知识及业务能力,实现与时俱进。
(四)革新性。人力资源要能洞察电力行业内外环境变化持续调整自身思维、知识结构、行为模式等,始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五)凝聚性。人力资源要在相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凝聚成统一的战斗整体,做到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团结协作。
(六)延续性。持续激烈的竞争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大增,这要求其具备足够的延续性,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及时补缺,维持正常工作秩序。
对人力资源个体素质的要求如下:
(一)思想素质。电力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个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及为企业献身的精神,既能服从大局、贯彻落实企业宗旨,又具备发展眼光与方针政策执行力。
(二)道德品质。电力相关企业要求职工遵纪守法、克己奉公、谦虚审慎、团结协作、宽待他人。
(三)文化素质。除了要求职工具备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及规定条例以外,还要熟悉国内市场形势及国际通用法则,具有一定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都要精通。
(四)实践能力。职工除了要具备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外,还要兼具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可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践问题。
(五)身心素质。职工要能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性质,具备轻松应对压力的良好身心素质。
(一)科学定位市场,确立培养目标
为了确保所培养的人力资源满足行业要求,必须以当前及未来电力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在新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将地缘优势与企业特色相结合,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特点、自身条件等因素,确立人力资源培养目标:培育兼具管理、经济、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熟悉电力相关知识,并能在该行业各岗位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优秀复合型人才。明晰了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培养的大方向后,企业要分别确定培养职工隐性素养、显性素养的具体任务,并依循该中心目标组织、开展具体的培养工作。
(二)把好入口门槛,健全组织机制
为了提高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把好入口门槛,在招录职工时做到不唯亲、不唯关系,引入真正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确保流入电力行业的人才质量过关。当然,仅仅依赖于人才引入也无法高效解决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问题,还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的支持,因此,电力相关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的投入,效仿国家电网公司构建集高级培训中心、省市培训中心、基层培训中心于一体的三级培训体系,组织广大职工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将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促使人力资源培训实效性的提升。此外,电力相关企业要注重人力资源规划,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培训标准化建设,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持续完善培训师资体系,注重培训过程管理等,为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培训保驾护航。
(三)搭建对接机制,强化岗位培训
为了加强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培养,要搭建电力高等院校与电力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接机制,形成两者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具体而言,具有人力资源需求的电力相关企业要在岗位需求前便有意识地选拔电力相关专业的高材生,锁定对电力行业未来人力资源发展有贡献性的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与之签约工作,开展岗前培训,确保其工作后能够迅速融入相关岗位;与此同时,校企要联合协作,构建实习基地,定期对在校生进行一线实习培训,同时要构建企业导师制,由企业导师“一带多”,对名下学生进行教学,以丰富学生实践经验;除此以外,电力相关企业要强化既有人力资源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根据岗位规范及企业要求组织职工进行任职资格培训、适应性培训、工商管理培训、技术能手培训等,还要鼓励在职专业技术职工进行知识更新、提升,并结合电力行业要求提高中专及以下职工学历层次,优化人力资源文化结构。
综上,人力资源关乎电力行业改革深入与未来发展,因此,电力相关企业要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精准洞悉日益发展变化的内外环境,科学把握发展方向,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与培养,构建人才“储备库”,培养大批既了解电力生产流程,又具备优秀管理能力,同时兼具数字化技术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