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2020-12-07 10:21:31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思政教育发展沿革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战略的实施,全球化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更是提速迈进,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与交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站在时代与国家发展的高度,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文化丰富多彩,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育人之基、育人之金,如何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全面开花的新局面,是当今国家培养人才强国战略大德育下应该思考的问题。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高校思政教育开启新元年,从单一思政课扩展至所有课程,上海市率先提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覆盖至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教育课,专业课程的思政创新探索愈加受到重视,此后以上海领航,逐步扩展至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呈现出勃勃生机之势。相较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蕴含的隐形思政内容通过深度挖掘更能发挥出巨大的教育功效。

二、“立德树人”新诠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背景下,我们应理清思路,解决好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谁来立,怎么立的问题。诚然,“德”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育人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职责,是全体教师的职责,专业课在所有类型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对大学生思想言行成长影响最大的恰恰是专业课教师,教师做课程思政工作本就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侧面。教师作为教育工作制定的主体,通过了解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就会从中得到“获得感”,从“任务型”到自觉性意识的转变。只有抓住明确这些关键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三、工学类建筑学专业思政创新的可行性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郑州西亚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以建筑设计主干课为中心,通过设计原理方法贯入学生建筑单体和群体项目设计过程训练,前期实地参观与工程现场考察使学生充分感受国家变化与发展成就、设计过程凝结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规范责任、最终模拟评图考查学生在面对企业和公众利益冲突等道德困境时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自身专业特色密切对接国家社会热点、国家工程建设等建立宏观视野大局,国家战略意识,工学类科目的创新思政融入的优势在于专业本身即侧重实践,在建筑学专业常规教学过程(考察-参与设计-反思)就可实现价值观生成和促进内化的心理学途径,凭借学生行为锻炼达到情感体验。

四、教学设计创新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工学类专业教师应作先行设计,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巧妙升华思政效用,将价值塑造、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让理性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

(一) 教学目标

大学培养的基本单位是专业,首要制定专业目标,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一般世界性普遍选用行为取向目标(即布鲁姆目标:认知、情感、技能),但往往专业教师尤其是很多理工科方向的教师因为专业的理性倾向认识不到情感目标的重要性,甚至往往完全忽视情感目标,课程的情感目标才是恰恰回归到了课程本质即价值引领。在本科阶段所有专业的教学目标中,专业目标、课程目标等千差万别,唯有情感目标才更具有共识性,即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目标是概括性的凝练,内容是具体的方案,教案设计能较好反映学科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有效服务于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教学中要开展正面、积极疏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道德评价能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坚持从社会实践中挖掘德育元素,从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寻找,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设计要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出发,通过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德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

内容与方法相辅相依,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教师在内容讲授时讲究逻辑性,安插兴趣点,注重启发性,力求形象性,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应变能力强;教学互动与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拓展课堂的情感联系空间维度,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进行教与学的改革创新,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关注学生思政教育。

(三) 效果评价

在课程提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等教学环节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之外,也不能忽视效果评价这一阶段对价值引领的成效检验。在每节课堂、学期期中和期末分时段分程度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观测点,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以检验受教育者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形成良性可持续的思政育人循环体系,工学类建筑学专业打造的创新思政教学途径,将学生关注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长足发展紧紧相依,帮助理工科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职业道路和学术道路上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更加积极致力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五、结语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下的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本质上是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开发出专业课程传统教授思维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学生便于理解的生动的教学载体,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