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肃奏议》中《乞恩终制事》研究

2020-12-07 23:20王屹东
山西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吏部四库全书尚书

王屹东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00

马文升出生于明宣德元年(1426 年),是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氏,景泰二年(1451 年)中进士。先后在成化时期跟随项忠平定固原土达满四之乱,同时还三下辽东解决了东北海西女真的叛乱,成长为明朝中期一位重要的边事处理专家,擅长处理与少数民族的问题。在弘治朝时期,受到明孝宗的重任,先后担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成为明朝少有的同时担任过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官员。正德元年(1506 年)因为受到当时朝廷其他官员的排挤,向明武宗连上21 疏乞休致仕。后来受到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刘瑾的诬陷,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正德五年(1510年)马文升含冤去世,在刘瑾伏诛以后被平反,谥号端肃。

《端肃奏议》共有明朝嘉靖祖本和清初刻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几个版本。其中四库全书本共有12 卷55 篇,内容涉及马文升在军事、吏治、灾民救助、皇子教育等多个方面,此外还有他的几篇乞休致仕疏和两篇《乞恩终制事》。

这两篇《乞恩终制事》是在《端肃奏议》的第四卷,是马文升在弘治四年(1491 年)因为继母赵氏去世而向明孝宗上疏请求回乡为继母守孝。在第一篇《乞恩终制事》中,马文升在开篇向皇帝说明“继母赵氏于弘治四年正月病故。臣系亲男,理应守制。”①而弘治皇帝在给他的回复中是这样说的“马文升着奔丧去葬后,即回任该部。”①马文升因此在随后向弘治皇帝表达想为继母守孝的请求“切念臣受继母训诲之恩爱实深,无以为报,兹闻去世哀苦不胜。得终三年之丧庶能报其万一。”①面对弘治皇帝对他的夺情之例,他认为“古虽有夺情之例,多在金革之时。”当今天下太平,“边境宁谧”,因此他希望皇帝能够允许他“终制服满”。这一篇奏议是在弘治四年(1491 年)正月二十日上奏的,但是显然明孝宗没有同意他的守孝请求,因此马文升又上奏了第二篇《乞恩终制事》。

在第二篇《乞恩终制事》里,马文升向皇帝汇报了自己“于本年二月初七日离京,本月二十五日到家……(四月)十九日殡葬臣母”。①然后马文升又向明孝宗请求看在“天经地义莫尊乎亲,降衷秉饬莫大于孝”的伦理道德的情面上,允许自己为继母守孝三年。然而明孝宗依旧没有同意他的请求,马文升为继母守孝三年的愿望最终落空了。

明孝宗不肯允许马文升回乡为继母守孝的请求,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其实也是因为他对于马文升的器重,朝中许多的大小事务都离不开他的处理,尤其是马文升此时正执掌兵部,更是朝廷职位中重中之重的要职。虽然马文升在《乞恩终制事》中一直写道“今四夷纳款,边境宁谧”。但是实际上,远在西北的哈密正在饱受吐鲁番的入侵,此外马文升也在此前的《苏民困以弭灾异事》、《申明旧章以正罚俸事》、《勤恤小民以固邦本事》等多篇奏议中向孝宗反应了当时明朝存在的诸多问题,此外还有军士疾苦、灾民救助、流民安抚等多个问题。因此当时的明朝并不像马文升所说的那样四海清平,其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明孝宗需要把马文升留下来处理这些问题。

被明孝宗留下的马文升也尽心尽力的为朝廷处理政务,在他随后的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军事、礼治等多个方面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样,西北的哈密问题也是在弘治八年(1495 年)由于马文升的强烈要求和采取有力的措施,使得哈密得到兴复。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他更是严格考核管理和选拔人材,并且向明孝宗提出了许多选拔优秀人材的建议,因而深受明孝宗的器重。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临终之际,更是授命马文升裁撤当时深受朝野反对的传奉官制度,为正德初年裁撤了大批的冗官。

马文升因为他关心民生,所以受到百姓们的爱戴。因此也被后人称为与王恕、刘大夏并列的“弘治三君子”,后世的名人也多对他评价很高。

张岱:“马端肃善将兵,更善将将。其料己料敌,皆预储于胸中,出以应卒,如高屋建瓴,势无不下也……其发纵指示,能不归功端肃哉!则世之嫉功害能、懻忌自用者,见端肃而不愧汗浃背者几希矣!其知无不言,能无不为,至今称名臣,无间辞也。”

纪昀:“案文升砥砺廉隅,练达政体,朝端大议,往往待之而决。与王恕、刘大夏俱负一时重望。”

所以,虽然马文升遗憾未能为继母守孝,但是他一心为国为民,因此他足可以被称为弘治时期的良臣,被后世所赞扬。

注释:

①《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427 册,卷4,乞恩终制事747.

猜你喜欢
吏部四库全书尚书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清季改革视阈下吏部官员群体的人事递嬗与结构变迁(1898—1911)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明代王翱铨选吏部*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中华典故一壶酒——瓮间吏部
藏书楼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