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信任和体谅

2020-12-07 23:14
时代邮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白衣天使常识赞美

疫情期间,社会舆论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一致赞颂,白衣天使、神圣职业等美好词汇层出不穷。用文学修辞表达情感固然无可厚非,但只是歌颂和赞扬,对善待医护人员来说还远远不够。

医护人员是人,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机器。即便他们百分之百地努力,也换不来百分之百的拯救。他们不是天使,行不了神迹,和正常人一样,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有边界,会出错、会失误、会情绪不佳、会疲劳无力。当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健康交给他们时,双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现代医疗体系的严谨常常会让人误解医疗的本质——这是一种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流水作业。作为病人,谁也不希望医护人员把自己当作一个待修理的机器,谁都希望得到温情和体谅。反之,我们也不应该把医护人员当作永不疲劳、永不出错的机器。哪怕他们技艺再精湛、道德再高尚,也无法突破肉身的极限。保持这份理解和体谅,才是真正的善待。

在对待医疗的态度上,习惯了工业化思维的现代人反而失去了古人的达观。古语云“医者医病不医命”,不能要求医生“逆天改命”。人生有涯,世事无常,再好的医生也不能做到包治包好,能够尽心尽力地救助病人,医护人员就尽了本职义务。至于结果,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凭一点运气。

运气,说得科学一点就是概率,包括医护人员可能的出错,只要在正常范围内,都属于概率事件。这不是任何个体能掌控的,对病人和医生而言都是如此。责人以不能,是一种无意的残忍。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哪怕是以赞美和歌颂开头,也会以矛盾激化结尾。多少医患矛盾升级的悲剧都是因此而导致!与其赞美,不如多点信任。要相信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比我们更有判断的能力和资格,也要相信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都会秉持职业操守。

病人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医疗过程;而国家的医疗体系,却可以做更多。合理的医疗体系会把负面概率控制到最低,前提是要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体谅和支持。疫情期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医护人员连续工作多少多少天、轻伤不下火线的新闻比比皆是。特殊情况下,这些牺牲或许不可避免。但是,在正常运转中,不能依靠不怕牺牲的壮志和口号来弥补资源投入的不足。缺员要及时补充,班次安排要合理,要让医护人员获得充分的休息。这些是常识,而不违背常识是所有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靠血肉之躯长期硬扛、不顾及牺牲的体系一定是不健全的,而赞美、鼓励超越了常识,便会成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

病人要多给医护人员一点信任,医疗体系要多给他们一点体谅,社会舆论要公允一点、少一点情绪。不要在极力赞美和全盘否定的“两极”转换,今天还在夸奖“医生护士都是白衣天使”,明天就成了“他们都收红包、拿回扣”。批评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乱批评,更不能如鲁迅所言“乱到和事实相反”。赞扬也是如此,也不要过头。医护人员的舍命相救固然感人,但是太耀眼的光环也会吓退不少有志青年。

2011年,中国医学生本科招生比例直接跌落到5.47%,从此再没有出现反弹。2017年《The Lancet》公布了一项研究,在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中国官方编撰的卫生年鉴后发现,其中25到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升至11.6%。他们正在老去。

再不善待医护人员,我们将会追悔莫及。

猜你喜欢
白衣天使常识赞美
白衣天使颂
远离否定式赞美
给白衣天使们的一封信
致敬白衣天使,有你就有“春天”
白衣天使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回归常识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