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攀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100875)
研究背景
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带来极大灾难,我国作为全球疫情爆发的首个国家,在毫无任何国际经验的借鉴与支持下,凭借中国智慧、形成中国方案、依靠中国治理,最终取得了疫情抗战的阶段性胜利,并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大力支持。疫情抗战取得的胜利充分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发挥好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作用,才是取得阶段性抗疫斗争胜利并获取最终胜利的正确路径与根本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极大打击,为国家医疗卫生系统带来重大挑战,同时挑战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也正是通过这次疫情抗战,强有力凸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有力验证了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因此,本文选择从抗疫斗争视角切入,结合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在抗疫斗争中凸显的价值,为创新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提出意见建议,为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
研究意义
从理论角度分析,有助于推动我们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治理体系的认识,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验证、提炼、深化理论,从而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我党关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思想理论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本土化、中国化,形成适用于中国社会治理实践,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体系化的中国社会治理理论体系。
从实践角度分析,本次抗疫斗争也充分的证明了社会治理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一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二是有助于推进改革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本身也是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更好成果。三是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为了中国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复兴。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对社会治理相关的理论书籍、专著、论文、评论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阅读,深入研读关于社会治理的创新理念、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署名文章、理论专著等。
二是历史经验法。从产生背景、思想渊源、发展阶段等历史经验角度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国内国际社会治理经验。
三是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提炼其核心要义与理论精髓,结合抗疫战争的生动实践与丰富经验,对比分析总结形成从实践出发的理论思考,又从理论分析回到指导实践、抓好工作的实现路径中,从而归纳总结出本文的核心研究成果。
四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抗疫战争的视角出发,对疫情抗战经验及体现出来的社会治理优势进行分析,将社会治理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思考,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治理理论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蕴含的内涵也大相径庭。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的是对社会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
在当前学术界,社会管理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广义的社会管理就是管理整个社会,管理社会的各领域各环节,包括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狭义上的社会管理,则主要指的是对社会子系统的管理。
社会治理的概念并未统一,主流观点认为,社会治理指的就是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多元化社会主体,通过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共同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等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从而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突出表现为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但根本前提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对比分析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内涵,首先,社会管理强调“管”,多为自上而下、单一的的行政式管控,社会治理强调“治”,是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既包括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也包括平行层面的协商共治,还包括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馈等。其次,社会管理的主体为党和政府,以及依法被授权的行使管理权限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等,社会治理的主体则比较多元化,是党领导下的各类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公民个人等。最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实质上就是“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是政府“守夜人”角色的强化,更加强调社会事务的自我管理与治理,更加重视多元平等主体之间协商共治、团结合作的和谐状态。
治理体系与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与制度体系密切相关,制度体系可以被包含在治理体系之内。治理体系首先需要制度体系的支撑,但又不仅仅包括各类制度和规范,还包括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治理主,协商共治、协同共抓、道德约束等治理机制,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方法等,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时代需求而动态变化的。
制度体系是治理体系的基础,制度体系是否完善要从治理效果上来体现,治理效果的好坏与成败根本上受到制度体系是否科学、完善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建设和发展,也是党团结领导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机构、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我国的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在制度体系的框架内进行,都要以具体制度内容为约束和遵循,治理体系的升级与完善应当是与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同步、同向而行,制度体系的成熟、完备与功能释放也离不开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治理能力
治理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治理主体,依托法律法规、国家制度体系,通过运行整套治理体系管理社会事务、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包括推动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管理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可以说,治理能力是植根于制度体系之上,治理主体运用制度体系、运行治理体系而体现出的效能与水平。治理能力与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有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治理体系,才能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只有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充分释放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效能。
社会治理理论的宏观解析
社会治理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渊源。社会治理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当前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全球政治问题、安全问题、经济问题不断,贸易保护主义凸显,国家间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西方敌对势力小动作频繁,特别是在精神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呈现加剧态势,这些都为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造成极大影响与威胁。中国国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财富分配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带来更加白热化的社会利益冲突、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更加变异的社会现象,人们对于自我主张与自我需求满足的诉求更加明显,对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要求更高,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期望值更大。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人民的需求,对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给予新的指导与要求。
社会治理理论的战略目标。社会治理理论的战略目标可以从社会治理方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两个角度分析,从社会治理方面分析其目标就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也即社会治理理论的战略目标,就是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治理理论的指导地位。社会治理理论在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社会治理理论从社会治理实际出发、从社会治理需求着手、从社会治理问题剖析,为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思想新理念,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供指导,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先进理论。
社会治理理论的微观解析
社会治理理论的领导核心。社会治理理论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包括社会治理工作的前提、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环节都是不可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依法依规治党、从严治党、提高党执政能力和水平,就要以党风建设带动政风建,引导、促进社会风气积极向好,就要以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在总体布局上,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出要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二是在治理格局上,强调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要分别明确各自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共治共建共享格局的形成。三是在治理目标上,突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四是在治理体系上,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预防、化解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工作格局,拓展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来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化。
社会治理理论的实现路径。解析社会治理理论的实现路径要从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内涵和战略目标着手。一是要凝聚共识,必须学深悟透社会治理理论,并强化用社会治理理论指导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要增强治理活力,政府要转变角色,打造“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基层要更加主动和活跃,更好地承担起直面一线、解决问题的职责;社会组织与公民要摒除“看客心态”,增强参与意识与主动性。三是要落实标准,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对民主和法治、公平和争议、稳定和发展的新要求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与价值导向,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衡量标准来检验社会治理的效果与水平。
抗疫战争情况。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全球带来沉重打击。截至2020年11月24日,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92829人,现有确诊710人,累计治愈人数87370人,死亡4749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348人,境外输入确诊3804人。
2019年12月初,武汉27位市民出现相同的发烧、咳嗽症状,被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2020年1月7日,不明原因肺炎的治病原因被找到,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20日,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钟南山院士宣告,存在人传人现象;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2020年1月24日,全国各地启动一级响应。自此,我国拉开了抗战新冠疫情的帷幕。
新冠疫情抗战期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仅仅1个多月就切断病毒传播链条、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2个月左右时间就严控病例增长,全国各地将本土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3个月左右时间就先后取得武汉和湖北疫情防控保卫战的胜利,为抗疫战争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接续又取得了较为严重省市区的抗疫战争胜利,并最终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阶段性胜利的重大成果。
抗疫战争彰显的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反应,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14此部署疫情抗战工作;中央成立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并排除指导组统一协调、调度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抗疫局面;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在疫情第一线建立起来的党支部凝聚力强大的抗疫信心与力量;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奋战一线,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抗疫,9191.4万名党员、468万个基层党支部全部行动起来,发动人民群众、各类志愿者、企业等全部参与疫情防控,建立了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各级抗疫防护网络,构筑起覆盖面最广、参与主体最多的人民防线,凝聚起了最强大的抗疫力量,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党和国家坚决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一是全力救治。对所有疑似感染及感染人群采取“应检尽检、应治尽治”的方法,免费检测、免费救治,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据统计,全国用于治疗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达到十几亿元,单个患者的治愈费用一般在20万元左右,危重症患者单人的救治费用甚至高达上百万元,这些医疗费用全部由财政承担。二是全方位保障。对于因防控疫情需要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人员,也提供了全方位、便捷的各类保障,组织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医护人员等为隔离人员的医疗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全员覆盖。我国不仅仅在国内大力开展救助治疗,还不忘关心救助海外公民,一方面组织医疗专家通过线上医疗服务平台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远程疫情防控指导,一方面向滞留在外的留学生发放包括抗疫要点、抗疫中药、口罩等物品的抗疫“健康包”,并协助中国公民有序回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抗疫、依法防控、依法处置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坚强保障。疫情发生之时,武汉市卫健委依法依规按程序上报、处置、发布疫情信息;疫情持续阶段,全国各省市依法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情况、疫情患者踪迹等信息,为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打牢基础。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依法启动不同等级的防控措施,严格执行相关应急处置法律法规,最高院、最高检适时出台疫情防控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条例,为疫情应对和疫情期间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依据。在居家封闭、出入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不聚集不串门不会友、及时报告自动隔离等公民个人防控义务方面,在市场、公共区域、养殖场所等定期消杀方面,以及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造谣传谣等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方面,严格依法严肃处置、打击,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坚持全国一盘棋。抗击疫情阶段,在党中央的集中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全国上下一条心、各地区一盘棋,集中人、财、物等力量共同抗击疫情;各行各业、各类群体积极行动起来,快速建立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控体系,打赢了这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战争。
抗战疫情期间,全国各地调集医疗专家、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逆行出征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湖北一线,以最强大的医疗力量为保卫湖北、保卫国家作出贡献;集中人员、物资为抗击疫情做好后勤保障,各级财政为防控和医疗救治保障资金数千亿元,国家集中调配医疗物资紧急驰援湖北一线,4万余名建设者昼夜不息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10天、12天的中国速度为惊艳世界,更为疫情防控争取最宝贵的救治时间;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志愿者、社会组织、新闻工作者、快递员、环卫工人等各行各业劳动者坚守岗位、各司其责、默默奉献,为疫情防控织就了最严密的防控网、保障网、信息网。
正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有效构建起全面的联防联控体系,阻断病毒传染链条、降低传染率、提高救治率;正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主体作用、依托政务信息化建设体系、实行严格的全国范围交通和公共区域管控,才抓实了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连通的疫情防控工作大格局。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次疫情也充分验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疫情初期,我国疫情严重,各个国家、各地区、国际组织等纷纷支援中国抗疫,世界各银行也提供紧急贷款支持,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及时的、大量的物资等支持。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积极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家和地区、各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公开、透明、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积极探索开展国际抗疫科研交流合作,在阶段性取得抗疫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主动向疫情逐步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伸出援手。在疫情席卷全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愈发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主动提供医疗物资、分享抗疫方案、排除医疗专家队等帮助其他国家共同抗击疫情。这一疫情防控战充分说明,只有全球加大团结协作力度,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促进发展,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发展。
抗疫战争验证的社会治理理论价值
实践价值。抗疫战争验证的社会治理理论的实践价值,最终体现在推动中国梦的实现。社会治理理论创新了社会治理理念、科学架构了社会治理体系、拓展了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凝聚了社会治理合力、激发了社会发展的潜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保障。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解决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利益、推进共同富裕,大力关注和保障民生,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发展基础。社会治理理论重视国家安全、国家领土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旨在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大局,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际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优势,体现大国担当与作为,不仅仅在本国疫情抗战中取得阶段性伟大胜利,还为全球抗疫贡献出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的疫情防控方案、党和政府的担当作为、取得的阶段胜利等都得到了高度认可,这些也正是基于社会治理理论推动形成的,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参考与借鉴。
从严治党,不断巩固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取得一切革命和发展成果的根本前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要坚持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巩固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
一是要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建立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持续强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确保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二是要重视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的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基层导向、专业导向、能力导向,选拔任用社会治理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分步骤、多层次、全覆盖培养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巩固社会治理和基层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自觉性,为社会治理夯实人才支撑。三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把社会治理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关键所在,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和落实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构建社会治理大格局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凸显和落实基层党组织确保社会治理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的推动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
一是要在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为了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落在实处,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凸显在共建共治社会治理体系中,才能继续保持并持续扩大中国社会治理的优势与特色,才能确保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精准方向和正确道路。二是要在完善国家制度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要在设计、建立制度体系,构建、完善治理体系等过程中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首要、以服务人民的发展为标准,确保相关制度和治理理念、治理体系被人民支持、接受和拥护。三是要在社会治理全过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要求。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作为国家治理实践的中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各项工作要求真正落地落实在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对治理效果的好坏、治理能力建设的成果、治理水平的高低等进行评判时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是否满意、是否有感受为根本标准。四是要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不应该只是被动的被管理者、漠然的旁观者甚至逆来顺受的被打压着,恰恰相反,社会治理涉及的方方面面事务都密切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应该是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主体地位,引导人民群众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意识与自觉意识,保护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更好的条件与平台,为推动人民群众全过程、各环节参与社会治理畅通好渠道、落实好保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断完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
落实社会治理理论,必须强调合力共治、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要摒弃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推动实现服务型政府主导治理、多元化社会自我调节与良性循环,主动型群众积极自治,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作用和整合作用、以及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作用,运用行政、法律、道德、制度、思想等各种手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
一是要打造共治共建共享格局。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治理主体要积极发挥作用。政府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做好政府服务的加减法,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监管、督查等,为市场减负松绑,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把更多公共事务和公共职能依法转移给社会力量承接,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职责定位与分工,严格做到依法科学决策、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规范运转。要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团结凝聚所联系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身份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并在积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好带头作用。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意见建议、直接施加影响的渠道,丰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要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善治格局。要进一步改善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丰富社会治理的手段与形式,有机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手段以有效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充分认识法治在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中的保障性地位,提高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加强立法、普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的建设与衔接,发挥好法治规范社会治理正确运行、保障社会治理有序运行、引导社会治理长远运行的积极作用。
三是要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要提高数据化、电子化、云平台等智能治理意识,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收集、共享、应用的资源管理使用体系,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及时性,探索建立适应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自治、政社合作共治等的政务管理服务与安全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