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亦艳
(中共萧县县委党校 安徽萧县 235200)
有利于萧县经济的转型升级。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旅游消费可以扩大第一、第二产业市场,为其他服务行业开辟领域,带来商机,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但是旅游可将客源地的社会财富转移到接待地,对一个地区来说,这种他地社会财富的流入,无疑是一种经济“注入”,它不仅带来巨额创汇,更会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旅游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就能带动增加5个就业岗位。从传统产业来看,吸收社会就业容量是有限的,而旅游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能以较少的就业成本广泛吸收社会就业,并带动餐饮业、商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我县人口密集高,现有常住人口120.2万,且大部分为农民。随着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旅游业投入成本少,见效快,旅游地区能够依凭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从而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政府又可以用其旅游收入改善旅游环境,发展旅游配套设施,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旅游消费增加刺激经济活动扩大导致收入、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的诱导效应,其作用相当于间接效应的三倍。因此,发展旅游业对于缓解我县就业压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我县群众整体素质。提高人民素质目前我们主要依赖于两条途径,一是靠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体能素质和道德修养素质,二是靠静态的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识、文化素质。其实,发展旅游也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于,旅游是一种动态的教育形式,它不仅可以通过旅游锻炼和提高旅游者的体能素质,还可以通过旅游过程中的观城市风光、访历史古迹、游自然景观、寻民俗风情等,使旅游者得到动态的文化科技知识学习和信息交流,特别是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看、访、寻、探,受到心灵上的撞击,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观念上的更新,这正是人民素质提高的内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县的整体经济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可是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县发展旅游业势在必行。
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萧县地处安徽省最北部,东临徐州,南接淮北,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的中心部位,长三角城市群北翼,被誉为“淮海明珠”。萧县四通八达,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四省通衢”之称,区位十分优越。尤其是融入淮海都市圈,2020年徐州地铁全面竣工通车,萧县规划将徐州地铁延长到萧县,届时将迎来萧县东扩发展新时代。这是一条改变萧县命运的融入大道、黄金大道、希望大道,将使萧县真正融入徐州“半小时经济圈”,为更好地推进徐萧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徐州副中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优势。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有距今超过60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古有“文献之邦”之称,地处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是中国汉文化、孝善文化、陶瓷文化、伏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国画都、汉兴福地,获得中国国画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安徽省优秀旅游城市、徽商最佳投资区域等荣誉。萧县还有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金寨遗址、始于隋朝的白土镇欧盘窑址,圣泉寺、皇藏峪、天门寺、花甲寺遗址、萧县孔庙、相山寺遗址、广济寺遗迹、萧龙士故居、黄河故道、李明扬纪念馆、王子云故居,东汉后期古葬群、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农业学大寨典型——郭庄大队、“孝”文化代表——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等。这些遗址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尤其是白土镇欧盘窑址和庄里乡尠沟村金寨遗址,已挖掘出大量文物,不论其成型、研磨、抛光、打孔工艺都相当精细。其中的玉璧、玉刀、玉锥等,至今光艳如新,为我国目前同期出土文物中所罕见。
绿色、环保的生态宜居环境。近年来,萧县县委县政府除了果断关闭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业以外,大刀阔斧进行环境整治,改变了持续多年的脏乱差现象,得到广大百姓衷心拥护、一致好评。城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颠覆了萧县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现在,萧县的环境好了,水绿了,天蓝了。主次干道、居民小区、背街小巷都实现了绿化、亮化,并配备公共水厕,实现市场化保洁全覆盖。大力实施“增绿提档”工程,掀起了铺天盖地种树、见缝插针植绿、漫山遍野造林的绿化高潮。萧县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等文明称号。今年,萧县巩固扩大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此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完成2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地下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农村改厕3.2万户。深入开展空心村整治,完成4000亩整治任务。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小镇,农村环境持续改观。
萧县一直拥有“果海粮仓、中国水果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萧县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从已建成和在建的旅游项目来看,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
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近年来,随着我县林果业的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我县的观光旅游农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城市周边的现代农业基地、观光农业项目的数量迅猛增长,内容不断丰富,经营形式由过去单纯的观光性质向度假、操作等方向拓展延伸,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官桥镇沈峪生态观光园、庄里乡“千亩银杏园”“千亩花椒园”“千亩石榴园”“千亩杏柿园”等山杂果开发基地、孙圩子乡“饮马泉”山庄和千亩果树观光采摘园、丁里镇生态农业观光园齐头并进,呈现错位发展、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刘套镇黄河故道园艺场的鼎茂度假村、白土镇皇藏峪秀峰休闲度假村等都是将现代高效农业与生产、示范、观光、教育相结合的典型。
以感受传统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旅游。近年来,萧县在前期旅游发展过程中,注意吸取经验,善于抓住游客的品味和需要,挖掘本地浓郁的传统习俗,开发了一批以体验传统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游项目。如始于1942年,由萧龙士创办的“桃花笔会”,形成了萧县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每年4月8日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萧县有历史悠久的书画氛围,被誉为中国书画之乡,诞生了许多书画名家,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在萧县圆满召开。除此之外,萧县还有著名的坠子戏、年画、伏羊美食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县还是全国孝文化的代表,“鞭打芦花”故事的发生地。立足特色孝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孝善文化品牌,把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作为孝道教育基地,借助书画创作载体,精心组织孝贤古会和孝文化节,建设中国百孝文化园,编排“鞭打芦花”“芦衣顺母”等戏曲,拍摄孝文化主题微电影,传播地域特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以体验皇藏峪、天门寺美景为主的观光旅游。相传当年刘邦自芒砀山斩白蛇起义,被秦兵追得无处藏身,便一口气跑到徐州正南萧县东南的一座深山里避难,山上正好有个山洞,刚好容下他们十几个人,刘邦他们一行几人顺利躲过一劫。刘邦藏身的山洞就叫作“皇藏洞”,此山峪也就改称“皇藏峪”,沿用至今。皇藏峪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总面积2273.33公顷。皇藏峪属喀斯特地形的石灰岩山地,多溶洞、流泉和山石景观。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389米,一般山峰高度在100~300米之间。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好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动植物种类繁多,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明朝两淮运同蓟门许一诚、清朝进士陈观国、康有为等都曾亲临皇藏峪并赋诗。景区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审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是国家AAAA级景区,更是萧县的一张名片,拉动萧县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以感受节日气氛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旅游。近几年,为了宣传、提升我县的旅游形象,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节日。如“万亩西瓜采摘节”“黄河故道水晶梨观光采摘节”“苗山千亩葡萄采摘节”“孙圩子徐里石榴采摘节”四大采摘节、刘套每年4月8日的“桃花笔会”、萧县书画节、石榴节、伏羊美食节等。现在每逢春季踏青赏桃花品诗画、夏季泛舟赏荷垂钓吃伏羊、秋季登山祈福采摘瓜果、冬季赶年会体验传统习俗已成为周边许多市民的首选。我县着力打造的这几个旅游节日,不仅很好体现了我县旅游项目的特色,而且很好地宣传了我县的旅游项目,提升了人气,扩大了我县旅游景点的影响力。
以追溯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萧县有两个千年古镇——白土镇和丁里镇,有两个千年古村落——杜楼镇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和祖楼镇相山庙村。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并重,把项目开发与保护文物古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当地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和展示乡土文化内涵,确保休闲观光农业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旅游产品“包装”、推介手段不足。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衔接不到位,宣传途径较窄,宣传经费不足。全县饭店、宾馆,农家乐等接待设施档次不高,特色不突出,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从管理人员到一线人员服务意识差、培训、接待、服务和软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具有特色的、包装精美的旅游特产。外地游客来萧县旅游,回去后想买些特色旅游产品,几乎都很难买到。
经济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我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税收入有限,虽然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但仍显力度不够,极大地制约了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除了黄藏峪国家森林公园、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天门寺等AAAA级重点旅游项目以外,其他景区、景点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旅游产品处于“老点变化少、新点开发少、特色产品少”现状。
基础设施滞后,缺乏特色品牌。除了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的旅游项目以外,其他旅游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尤其是位于各个乡镇的“农家乐”项目,虽然遍地开花,但大多是将庄廓房屋进行简单装修后经营,规模小、档次低、服务质量不高,而且无固定的停车场,厨房、厕所卫生条件较差,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此外,通往这些景点的景区公路与旅游公路还有一定的差距,景区旅游码头、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严重不足,“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不健全。萧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旅游产品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旅游产品仍有相似性,无法树立具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形象,短期内难以形成“一枝独秀”的竞争优势。资源的同质性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
缺乏文化内涵,不能彰显特色。千篇一律的农家乐没有特色,民俗旅游大多集中于吃吃农家菜、看看乡村风景等内容,缺乏新意。民俗旅游缺乏广度和深度,重点村落特色与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没有突出文化特色、地方特色。
缺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欠妥。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旅游发展迅速,但大多呈星星之火、遍地开花之势,尤其是遍布各乡镇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而且总体知名度也不够高。除了几个在附近有点知名度的景点外,大部分景点区外游客很少知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不能形成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重视形象策划、发挥促销作用,为旅游业发展“巧借东风”。以皇藏峪、天门寺、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圣泉寺、萧窑遗址、金寨遗址等文化旅游品牌为切入口,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生态游、农业休闲观光游、农家乐、乡村旅游、节庆旅游。充分利用我县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精心策划萧县旅游宣传促销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通过办节活动和网络、报刊、杂志、电台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策划组织省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活动,组团参加大型的国内外旅交会,重大促销活动和交易会。精心策划和包装春季桃花笔会、夏季伏羊节、秋季采摘、冬季赶民俗庙会等“四季游”产品形象,不断强化我县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改善投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为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滚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省外资金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文化保护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
注重特色文化、创立地方品牌,为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充分挖掘萧县本地独具特色的、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副产品及小吃,对其进行包装、宣传,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旅游品牌,力争让这些特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利用名优农副产品扩大萧县的影响力。如萧县石榴以果大、皮薄、汁多、口感好著名,多次在省、市优质果评比中摘取桂冠,先后荣获国家无公害产品、安徽名优果品等称号。萧县的白山羊、萧县面皮、皇藏峪蘑菇鸡、萧县桃子、水晶梨、巴斗杏、葡萄、帽山萝卜、孙楼辣椒、淮北麻鸡、高滩萝卜等传统产品在江淮地区一直深受群众的青睐。
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为旅游业发展“引鸾招凤”。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抓好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我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创造发展旅游的和谐环境。积极利用新闻媒体、招商会、洽谈会、旅交会等媒体媒介,加大对萧县人文、自然景观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的感召力。
积极引导整合、做好长远规划,为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有效整合,拓宽领域构筑大发展格局。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形成萧县旅游业大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旅游开发企业,切实加快全区旅游资源开发进程。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整合资源,统一策划,联合促销,消除区域之间壁垒,共同结成旅游线路联盟和旅行社联盟,推行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优势互补、景区互动和双方共赢的发展格局。采取市场行为和行政促动双管齐下的办法,以徐州、山东、河南等为主要客源市场,努力开拓省内其他城市及全国的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