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思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每当在电视里看到民族歌舞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说出这些民族的名字,歌舞演员们戴着用皮毛、麻布做的厚重头饰,穿着长长的筒裙和靴子,颈戴佛珠,我们会说这是藏族;小小的西瓜帽和白色衬衫,再加上一个彩色坎肩和手鼓,这就是维族;大多数人是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为何当有些民族出现时我们还是能快速准确的认出他们呢?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文化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地域、习俗、信仰、宗教等多种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明显差别。
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也会直接呈现在民族舞蹈之中,那种带有自我文化特殊的美可以称为风格。
少数民族文化中民族舞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能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还能体现他们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自弹自唱、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在民族舞蹈里相得益彰。最近的几十年里民族民间舞蹈快速发展,从音乐到舞蹈服饰再到舞蹈动作都有极大的改变和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中,音乐的改变需要遵循民族曲式来创作、舞蹈也必须在动作元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原因和原始形态,我们作为艺术的继承人和革新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把握民族风格的同时创作出好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将这种理念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什么是民族舞蹈风格?又如何把握呢?民族舞蹈风格是存在于民族舞蹈中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的、反复的动作和节奏,这种动作和节奏是体现那个民族生活、信仰、地域、坏境的真实写照。在多种多样的藏族舞蹈中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包含同样的精髓元素,以及同样的动作规律。藏族舞蹈主要以脚下步伐为主,“拖步”“撩腿”“垫步”“碾步”“点地步”为藏族舞蹈的五大步伐,从脚部动作上还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由于地处高原、空气稀薄,藏族舞蹈的体态以屈膝、塌腰、泄胯、手臂下垂的形态为主要舞蹈形态,其表演要含蓄内敛、松弛大方。由此可见风格是民族特性和动作元素相结合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性格产物。
每次一看到民族舞蹈的表演,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它的动作和编排,其次听到的是音乐。那么评价这个民族舞蹈表演的好与坏通常是以舞蹈风格是否准确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舞蹈的创意、服装、音乐。为什么民族舞蹈一定要强调风格呢?笔者是这样理解的,舞蹈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人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部分展现、是民间原始舞蹈的遗留部分经过改造和加工后形成的,如果不强调民族的风格性,那么这种舞蹈就不能代表那个民族,只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舞蹈而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少数民族都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记录着大量的原始时期生活特征,也积淀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们今天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除了要掌握这门舞蹈艺术的技能之外,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这是每一个学习和从事艺术传播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民间舞教学者我们在每一次专业考试和教研过程中都在探讨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学生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仍然不能准确的把握一种民族舞蹈的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掌握舞蹈风格不仅是单纯的对学生讲授或者动作示范,还需要外在环境和道具的配合才能使学生更直接的理解风格,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
钢琴伴奏是大多舞蹈学科通用的伴奏乐器,极少数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民族器乐队,钢琴还是比较普遍的。在民间舞课堂上钢琴是西洋乐器,它在演奏民族乐曲时略显生硬,不能很好的演绎出民族歌曲的特殊韵味,就好比秧歌舞蹈中二胡拉出的高音,用钢琴弹出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在伴奏歌曲的选择上不能随心所欲,应选择旋律悠扬、民族特点强的伴奏歌曲,首选一些年代久远的民族老歌,音乐节奏不要太过单一,伴奏老师在伴奏时,左手的伴奏和弦大多只单一地使用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使得音乐没有感染力,缺乏美感。如果伴奏老师可以多增加一些不稳定的伴奏和弦,如二级和弦、六级和弦和七级和弦,就会使音乐充满生动力和表现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当采用当代流行民族音乐,慎重选择并注意是否与组合性质相符。
服装和道具的使用对民间舞风格的把握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哪个民族的组合应穿哪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在讲授藏族课时应要求学生穿藏族长裙和藏靴进行学习,尽量使用道具像水袖、藏鼓等增强民族特点。手绢扇子是地方秧歌舞蹈的主要道具,是秧歌的主要部分,学习时要注重扇子手绢的技巧练习,让道具和舞姿融为一体。
舞蹈的最初学习就是模仿,模仿授课老师的动作、节奏和状态,那么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和简练直接的语言,讲清楚节奏和每一个动作的位置还有要求,不能含糊其辞盲目推动作。学习一个民族之前最好能够在课堂上结合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进行宏观理论的讲解和观看,使学生心中留下鲜明的民族形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这时趁热打铁马上集合学生教授本民族的基本体态,反复多次的强调体态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教师示范动作不要过快,将动作分成一拍或者两拍来说,讲解要仔细包括流动动作时的眼睛的方向、脚的中心、身体发力的位置,有些舞蹈动作是生活动作的演变,很形象很有趣,这类动作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多积累这样的动作,不仅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提高学习注意力,注意力提高了对动作的理解也就加快了。民族舞蹈步伐繁多,讲解时一定注意语言的使用,对动作描述准确直接,例如:抬踏步,双腿双脚放松,抬起时脚掌放平用力向地面踏下去,要有沉重感,瞬间泄胯泄腰;踮步,一只脚平脚着地,另一只脚半脚掌着地,踮一次换脚,反复做交替运动,尽量上身不要颠簸,移动要轻松自如。单一元素动作的规范做法一定要讲清楚,不要一下子将动作要求全部灌给学生,会使学生因为要求太多、思维混乱而无法放松地去完成动作。
舞蹈组合编排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以单一动律组合开始慢慢向综合组合过度,按照学生学习进度推进组合。低年级的班级课程主要以单一组合为主,是什么组合就以训练什么动作为目的。有些老师在编排组合时求新求异,明明是单一的‘跳踢步组合’没见几次跳踢步就出现很多复杂花哨的动作,表面看上去很漂亮确没有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长时间训练下来既看不到效果又浪费时间。我也曾在这个问题上疑惑过,认真思考和改变后教学效果有了一点点的提高,希望这些小细节能够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民间舞训练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技术能力等因素会在课堂中出现很多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并调整。全体学生对某一个动作理解错误,反复讲解之后依然不能完成动作,这样的情况出现后不要再继续讲解这个动作,换另一组动作教授,等待下一节课时将未完成的动作重新分解讲解。某一个学生不能完成新动作的学习,不要呵斥或视而不见,先安抚这个学生的心理,在课后留一点时间做单独辅导,直到学生领悟为止。大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分组进行组合表演,第一组表演第二组看,并让学生互相提出舞蹈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的进行纠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记住自身的毛病。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差要多多给予关注,以鼓励的口吻进行辅导。对待正确动作及时表扬,错误动作严厉批评,公平公正的状态下推进教学。
多元化教学是当下学科教学的必要手段,多多利用图片欣赏、视频学习、自我录像纠正动作、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民间舞蹈风格属性,同时也能达到正确认知自我学习水平与现状的目的。
整个民间舞课堂应该是严谨又愉快的气氛,严谨是要规范上课秩序、规范学生服装、规范教师自身,让教学平稳有序的进行;而愉快则是让学生在课堂里以轻松的状态学习,尽情表演尽情发挥,达到风格准确、表演自如的最终目的。作为民间舞教师应把舞蹈风格贯穿于教学之中,不断专研民族属性及文化动向,时刻将前沿性的舞蹈发展趋势传输出去,开阔学生艺术思维、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由于互联网络迅速发展,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传统单一训练组合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舞蹈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学习需求,学生们会对新颖的、有创新性的表演组合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从未接触过的舞蹈道具或民俗舞蹈元素能够很好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内容或含义的表演组合也能调动其表演欲望。因此身为民间舞教师,在知识快速传播、更新的大环境下,如何继续有质量、有效果、有价值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当下首要任务,也是必须要持续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