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学科,声乐课对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需要抓住这一核心课程的内在价值以及要求,以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和研究为依据,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其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声乐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行为习惯意义重大,老师需要以两者之间的区别差异以及特征和演唱技巧分析为切入点,着眼于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长规律以及日后的工作方向实现两种唱法的优势互补,以此来更好的推进教学改革,保障高职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及水平的综合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掌握适合自己的声乐技巧,积极主动接受声音乐训练。
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专业课程,声乐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具体包括音乐教育、声音音乐表演以及艺术学院的声乐专业,不同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及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声乐教学要求。对于音乐学院以及音乐表演的声乐专业来说,实质的声乐唱法要求较为严格,所涉及的唱法相对较为单一,老师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之间的区别对比为依据,关注两种唱法的内在价值以及核心要求,以此来更好的体现后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自身所开设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分,这一声乐教学主要以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为依据,保障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之后胜任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或者是服务普通大众的歌唱练习。
为了体现专业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老师需要注重对美声以及民族唱法的深入解读,采取恰当可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实现创新,不管是声乐为主还是器乐为主,都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结合相关实践调查不难发现,有一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结束学业之后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演唱方法的定位不够明确,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与钢琴以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声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以及学习,不会立竿见影,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实质的效果不容乐观,同时也会严重打消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有一部分高校在对声乐课的教学形式进行考察的过程之中,只关注以声乐为主和器乐为主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学生所掌握的声乐基础知识较为片面和单一。最后,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年龄较小,过于注重外在表现,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征以及差异了解较少,极少有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主动的学习,过于关注模仿以及照搬照抄,忽略了演唱方法的创新以及改革,因此专业素养以及声乐演唱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高校来说,在改革声乐课程的过程之中必须要以声乐教学之中的美声以及民族唱法为依据,关注这两大唱法的教育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其中演唱技法以及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区别,两种唱法的听觉表象、发生方式和起源方式差异较大,老师需要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的内在价值分析为出发点,在不断借鉴以及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提炼出两者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两者的对立统一性,保障声乐课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论指导以及支撑。
结合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都对学生的声乐表现力以及演唱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高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新课改背景之下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形式要求,抓住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色及优势,关注两者演唱技巧上的区别,以此来更好的实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应用。
美声唱法主要以面罩支撑、气息控制和打开喉咙为主体要素,其中打开喉咙是基础以及前提,在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直接在口腔内完成所有的学习,保障字的打开。老师需要着眼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刻提醒以及监督学生保持口腔内部的打开状态,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中牙根放松、肌肉放松以及气息的顺畅最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打开口腔,但是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对美声唱法的了解和认知较为浅显,因此在打开口腔的过程之中过于放松或者是过于紧张,这两者都属于极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声乐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对此,老师必须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保持一定紧张度的同时适当放松自己的牙根以及肌肉,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咬字清晰。相比之下民族唱法则更加关注字正腔圆,即使口腔不完全打开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中肌肉的控制最为关键,演唱者必须要注重字尾、字符以及字头的归因过程,了解整个口腔的变化要求。从归韵的角度上来看,美声关注不同元音字母的发音要求,为了让学生对两种唱法咬字的特点变化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老师可以着眼于美声唱的之中中国歌曲的演唱要求,鼓励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前提之下主动的完成不同的咬字训练,既打开喉咙,在一个更加放松的状态之下找到最佳的共鸣状态,又能够实现气息畅通。
美声唱法之中的高音表现比较突出,学习者需要注重不同腔体的灵活调整,既需要体现一定的立体性,也需要注重声音的丰满以及圆润,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上下连贯,更好的体现美声唱法的作用和价值。作为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唱法,美声唱法在实践应用时备受关注,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了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注重科学发声与歌唱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其中民族唱法讲究部分共鸣,积极凸显头腔的共鸣,高低音的位置不够统一,因此学生在学习民歌唱法的过程之中需要以高低声区的核心表现为依据,以字正腔圆为要求。除此之外,美声唱法更加侧重于口腔共鸣,只有做到清脆明亮的声音表现才可以体现民族唱法的特色及优势。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需要尽量避免发生方式上的局限性,注重男高音和男低音的分析及研究,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真正体现两种唱法的共鸣腔体的差异要求,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恰当可行的训练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结合上文的相关论述不难发现,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演唱技巧和文化背景上差异较大,老师需要注重差异的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之中进行有效的碰撞和应用调整,真正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完美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民族声乐艺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及进步,民族唱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同时吸收了许多美声唱法的技巧和元素。对于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来说,老师需要着眼于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关注民族唱法作用的有效发挥,积极研习美声唱法之中的技巧元素,在不断应用以及调整时尽量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冲突,实现不断的磨合以及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自身声乐课教学质量及水平的稳定提升,更好的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咬字气息和共鸣上存在差异和矛盾,但是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不同唱法在气息上的控制,这一点与美声唱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老师需要注重歌唱理论的分析以及研究,了解起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渊源,注重歌唱与呼吸之间的相关性,以基本功训练为基础,以歌唱艺术的学习为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呼吸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以及演唱水平。从发声原理上来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比较相似,尽管咬字共鸣以及气息差异较大,但是两者是矛盾的对立面,许多著名的歌唱家都能够实现两种唱法的完美演绎以及融合。
高校声乐课中的美声以及民族唱法差异以及融合分析对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老师需要根据声乐课教学的实质要求,深入浅出的剖析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具体差异和相似点,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