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安 (嘉应学院)
人工智能的概念由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是时代前沿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产物,因此人工智能也被称呼为AI技术,它包含着十分广泛的科学知识,由不同领域共同组合而成,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力活动,节约高昂的人力资源采用智能化处理复杂的数据信息,用于拓展和开发等各个领域。音乐教育领域首次出现人工智能是在电子合成器的问世,用于播放多种多样的音乐器材音色。这为集体音乐教学课程提高了极大便利。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音乐教育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智能化人性化的合成器,可以做到基础的“智能行为”,这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课程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成为了后期各种“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也逐渐催生了学习者模型、教师模型、领域模型等相对智能化的教学系统。以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钢琴集体教学课程为例:学习者模型的对象是学习钢琴的学生,教师对应的模型则是钢琴教师或者软件,领域模型对应的则是钢琴学科。而这三种模式的信息数据处理及分析都可以通过操作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实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操作不同的方法来选择教学者要传达的教学内容和为学习者提供相对应的指导指示,并在课程后对学习者的状态及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有效反馈。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业准确性等数据的分析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程度,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性手段,帮助高校钢琴集体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是人工智能的众多优势之一。因此各高校钢琴教学课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教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钢琴集体教学课程中,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音色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听到老师重点指出需要注意的音色问题,在之后课堂练习中,就会不由自主去想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相应的下意识问题,比如演奏过程的提示问题、如何进行乐谱音符的辨识,是否需要进行速度标记等,不断在脑海中将抽象的乐曲对应在具体事物中去,分散演奏时的注意力,不停去在脑内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导致无法进行准确演奏。这些下意识的反映是不由自主产生的,无法通过简单的自我矫正去杜绝意识产生。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将相对概念性的乐理知识输入机器数据处理库之后,它就可以相对的为学习者提供“一般性的指导”,让学习者的不再受到下意识的影响,通过不断添加学习者的思维和意识关键词,让机器变为多层思维方式,从而对学习者提供最为科学地指导。
现阶段人工智能应用于音乐教学领域的功能性并不十分强大,因为人工智能程序只能解决分析数据等具有一定逻辑性的问题,但相应的缺乏常识性知识和常识性认知。虽然无法应用于钢琴教学中的高级阶段教学,但在音乐教学基础课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的了解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提高全面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学中,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钢琴作品中的曲调和音符制造“虚拟情景”,通过虚拟情景,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魅力,使学生通过技术性帮助学习懂得利用音乐作品进行情感表达。
21世纪是当之无愧的大数据革命时代,如果不参与这场数据革命,面临的将只有失败这个结果。作为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产物——人工智能,也给各高校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物理学家霍金曾对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未来时代做出预测,他认为,面对强势的人工智能,人类只有一个选择,成为人工智能或者选择控制人工智能。在当代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已经逐步进入各高校教学系统中,产生一定影响。比如高校中的钢琴教师和伴奏教师就有着被人工智能取代地风险,因为简单的理论性教学和重复性工作技术性含量低下,人工智能程序完全可以将其取代。大数据支持下的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面对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各高校钢琴教师应以正确心态面对人工智能,并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帮助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钢琴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人工智能钢琴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智能钢琴进行教学辅助,在使用人工智能钢琴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教学和实践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智能钢琴时,教师应该扮演一个监督角色,人工智能钢琴虽好,但技术相对来讲并不十分成熟。因此,在课堂教学引入智能钢琴进入课堂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例如,在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节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只能通过一遍遍练习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学习效率低下。而引用人工智能钢琴后,学生可以在智能钢琴的帮助下利用软件进行不同方式的节奏练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通过智能钢琴的辅助达到相应教学目标。
人工技能技术引入高校钢琴教学课堂的优势之处在于,可以为钢琴教学课堂提供多元化且开放的数据信息资源库,除了可以获得教学资源,还能通过制作网络钢琴教学空间,为学生学习提供随时随地的指导。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下,教师应当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单向的教学角色,转变身份变为人工智能教学技术下的学习者,通过人工智能指导,可以举办“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自身学习基础的薄弱程度和特点,设计微视频、微课程等,让学生在钢琴教学中借由人工智能手段,对钢琴演奏进行相应的二次创作,促进学生课后课外对钢琴知识的交流。还可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MOOCs,搭建互联网上的虚拟钢琴教学空间,通过网络课堂的教学,针对钢琴集体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相应讲解,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通过不断观摩学习课程,突破钢琴学习中的瓶颈。
学生可以通过在互联网数据库中的自行学习和搜索相关的乐谱资源,在网络资源中学习钢琴演奏中的相关知识,通过查找网络资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背景、作者情感的基本结构等,提高阅读乐谱的能力和素养。通过零距离的互联网,还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相互学习指导,通过学生之间充分地沟通交流,进行乐谱学习的相关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乐谱中的某一选段进行讲解,帮助小组练习,通过分工协作的小组合作模式进行系统的钢琴曲目演奏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达到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效果。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互联网优势,还能让学生在互联网中进行兴趣小组的组建,通过拥有相同乐谱兴趣爱好的小组组建,在小组间展开具有系统性兴趣先行的方式进行合作练习,让学生对钢琴学习具有更多的热情和期待。例如,在兴趣小组里,因为有着对共同曲谱的偏好,成员间对各类演奏曲目的选择就容易达成共识,通过对选择曲目的练习,小组成员间充满热情的讨论交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如果在当天的课堂钢琴教学中涉及到了乐谱的相关知识,那么在课后,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小组进行乐谱练习,可以采用分声部或左右手旋律开始训练,在精通之后,小组共同进行正式练习,通过练习中小组成员相互指出不足之处,互相指导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具有个人爱好的音乐曲谱相关收集和音乐欣赏等,进行学习,通过分析曲谱中的旋律、节奏等不同元素的变化,从而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表达,通过不断欣赏分析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资源扩展钢琴教学中的资源,收集并建立具有独特风格的数字化音乐库,比如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库、古典音乐库、教师作品音乐库等,对钢琴教学课程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满足学生希望能了解更多钢琴知识的期望。在人工智能进入音乐教育领域后,人工智能在课堂的应用越来越细致化。比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钢琴数据挖掘,以用于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基础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科学订制钢琴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搭建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钢琴教学情景体验平台,通过动态模拟情景再现,在师生处于平等交流前提下开展趣味性钢琴教学,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钢琴知识大赛,钢琴节奏比拼等,通过参与度高的游戏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体验体验。另一方面,打破传统钢琴教学过程中受到的空间时间限制,利用人工智能建造虚拟的钢琴教学课堂,让钢琴教学方式更加技术化,学生即使不在课堂上,也可以利用VR眼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将大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还可以运用成熟的多媒体技术整个钢琴教学资源,打造内容更为全面的钢琴教学虚拟空间。可以通过打造钢琴教学专属应用程序来进行,比如在程序中建立相应的同兴趣爱好小组、钢琴学员自助小组、钢琴知识教学课堂、钢琴曲谱资源等,让学生进入程序后自由选择观看教学课件,通过进入版块的不同,内容也不同,兴趣小组中可以进行自由组队学习或是交流钢琴课堂教学中感兴趣的知识点;钢琴曲谱资源库可以提供下载功能,为学生日常的曲谱练习丰富内容。通过构建互联网钢琴教学空间,为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音乐视野,促进钢琴教学中整合与创新。
具有极大便利性的人工智能被引入音乐教育领域后,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方式,也带给课堂新的活力。因此高校钢琴集体教学课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比未来教学发展的必定趋势,也是提高钢琴集体教学课程的必要手段。已经极大程度上推进了国外高校音乐教学领域的发展,因此,存在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国内高校,也应当及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钢琴集体教学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前沿技术支持下体现了人工智能独有的优势,网络虚拟教学空间、海量资源信息库的共享,都为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高校钢琴教学的创新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