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韵之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北京 100089
传播行为最重要的是所要传达的内容。一般而言,农村扶贫的主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制定的各种扶贫政策。农村扶贫交流会将内容变成相应的符号,例如一些政策文本、措施等,以便将其表达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从内容的传播角度来看,各种类型的大众媒体是不同的。各种广播媒体使用语音来向公众传播内容,报纸使用图片和文本作为载体来传播信息,移动电话则使用语音、图片和文本,电视媒体则通过视频,图形和声音的组合向公众传播信息,以及其他将信息传播给公众的方法。
同时,农村扶贫政策的内容要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传播的方式要注意受众的接受习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质上是信息的传递。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是信息的传播,引导公众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传播内容,使传播的信息有效、有价值。
国家机构是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的主体。政府是农村扶贫政策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者,政府的关注在宣传效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角色尤其重要。但是,部分基层部门没有明确农村扶贫政策传播的概念。一些地方采用动员会议,但宣传的范围非常狭窄,不能使农村扶贫政策传播到位,农村扶贫政策也就会存在延迟、错误地被农民接收、了解的问题。
传播媒介是传播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推手。一般而言,大众传媒的首要追求是利润,其传播理念与农民的要求不一致。与城市中的宣传对象相比,农村对象在大众传播的范围内没有优势。农民对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低于城市群众。从受众而言,贫困户没有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获取资源和正确谈论自己需求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传播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众媒体没有专门为贫困群体的沟通搭建桥梁。
农村扶贫政策的传播联动性不强,是相互孤立的。在主渠道,精准对准贫困户,传播过程看起来“狂轰乱炸”,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一户贫困户父子二人,父亲因残丧失劳动力,享受救助金,他20 岁的儿子只有劳动力,但不愿工作。一些贫困家庭对扶贫政策有单方面的认识。原因之一是在农村扶贫政策的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电视宣传与观众的互动很少。在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媒介的普及率不高。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进一步加强,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减贫政策的传播缺乏相应的设施,并且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协助他们。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农村减贫政策的媒体正在缓慢变化。但是,当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科学、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仍然是农村扶贫政策的主要渠道。这些大众媒体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发展在农村仍有很大的空间。所以,针对新媒体的使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逐渐从传统媒体进行转变。在传播环节中,相应的设施不齐全、传播人才不足等困难会严重妨碍农村扶贫政策的传播成效。
因为农民在受教育方面相对滞后,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低,不具备完整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农村的教育环境相对恶劣,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也使他们的信息理解和接收能力相对缺乏,经常产生理解错误和被动接受的情况。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民政、医疗、金融、救保、旅游、教育等政策很多,这些政策靠包保村组干部帮助传播政策措施,传播偏差影响宣传效果,甚至产生误会。如某村几户群众陆续向县反映村里帮助其申请1 万元贷款,但是村里拿出来支持村企发展,贷款户只拿到一年300 元的利息。经过核实,真实情况是该贷款属于“扶贫小额抱团创收贷”,贷款是由政府选择的优质集团公司,公司运营,风险完全由政府承担,以确保集团中贫困家庭的利益。这是帮助穷人的新的财政政策。但是,许多贫困家庭难以理解其原因,难以接受。因此,参加农村扶贫政策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农村扶贫政策,有必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以减少和缩短基层的知识差距,增强农村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1.组织传播路径
组织传播途径要包括四个方面:
(1)对于政府组织与农村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镇人民政府是最基本的政治权力,这里首先收集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信息。政府组织需要根据工业扶贫、生活扶贫和公共服务扶贫进行政策分类和信息分层。村民委员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社会组织,对农业和农村农民负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社会职能。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是完整的,并具有良好的双向流程和反馈。如在2013 年精准识别过程中,一些村存在识别政策信息交流不充分,机械按收入的口径来识别,导致一些非贫困户建档立卡,后又进行了“硬伤剔除”,少数群众怨气大,双向的信息交流可以避免“第一粒扣子扣错”的问题。
(2)一切组织与受众个体之间的传播。在问题的视角下,要解决好重贫困户、轻度贫困户、非贫困户导致的传播受众面缩窄的问题。2014-2017 年,很多非贫困户传播受众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扶贫政策的了解,产生了“羡慕评上贫困户”的偏差。本途径要构建“组织一贫困户一对一传播‘+’组织一非贫困大众传播”的路径,引导全民理解扶贫,参与扶贫。
(3)在农村组织内部传播信息。政府组织使用书面方式来传达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而乡村组织执行这些政策。受众信息的一部分来源于群众大会、小组会议、理事会、广播、宣传委员会等全方位传播扶贫活动等形式。
2.大众传播路径
组织沟通必须与大众沟通相结合才能构建有效的传播路径。对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大众传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大众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表明,它具有传递大量信息、营造气氛、影响微妙的功能。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更大。随着现代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的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视,这也是农民接收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两者已经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因此,在大众传播的道路上,应以反馈机制反映的传播问题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一是结合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产业模型信息,而不是简单的几条“干货”的出台哗众取宠晒“显功”。第二,在扶智扶贫上多传播正能量,批评“等靠要”的懒汉行为。第三,在持续发展上多传播好新闻,少在新奇特上吸晴,博取眼球和关注度。第四,媒体要有社会责任,为扶贫脱贫鼓与呼,增加扶贫政策传播的互动性。
1.精准扶贫政策传播反馈渠道的改造
(1)在组织之间传播反馈。在正常情况下,系统是用来完成系统不同级别的通信器之间的信息通信的,系统中的上层和下层通常不需要完成信息的反馈。在不同系统中相同级别的通信器,需要完成信息交换,而且还应继续集成策略中的信息内容。
(2)大众传播媒介反馈部分。大众媒体如果是不同类别的,那么彼此之间就不需要完成信息的反馈。要建立起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渠道,整合媒介资源,提升传播质量。
(3)受众之间的信息反馈。在生活中,受众之间会经常互动,交换接收到的信息和数据。农村扶贫过程中,信息反馈是分散的、单向的。政府需要扩大反馈渠道,以有效收集农民的意见。深入调查并及时解决减贫和传播扶贫过程中的问题,以便顺利实现这一状况。
2.政策纠错环节的重视和强化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政策宣传的纠错制度。首先,要对老百姓的民情民意进行调查,深入基层,收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并核实收到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不适当的扶贫内容和政策传播活动。在侦查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重视法律与科学的结合,以提高反馈质量,确保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信息反馈调查中,还需要及时合理地分析和整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农村扶贫工作科学有效。
1.改善精准扶贫政策传播者的素质水平
对于中国农村地区,扶贫政策传播的主要负责方之一实质上是各级政府和大众媒体。当前,中国农村扶贫成效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中国各级政府和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是主要原因。例如,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文化和政策素养较低。在交流活动过程中,一些编辑人员是专业的交流代理。他们专注于提高评级和提高点击率,从而导致功利主义的目的来减轻贫困,尚未从根本上有效地把握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扶贫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实际的扶贫沟通中,必须加强对沟通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沟通者的素质,让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继承和发扬工作作风,与群众紧密相连,深入基层,真正起到沟通者的关键作用。
2.增强精准扶贫政策传播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在扶贫政策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通常受到自身经验、文化程度、需求、动机和情绪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政策信息传播的顺利进行,应充分考虑接收者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政策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在信息编码和传输中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是通用性。传播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编码是基于共同的经验,并且以当地农民的语言或农民能够理解的符号来尽可能地表达。第二个是可访问性。为了确保减贫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认知性和趣味性,减贫信息的传播必须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的逻辑思维。第三是实用程序。在确保在扶贫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问题和困难的同时,还与农民的利益和需求有着特殊的联系。在政策传播过程中,许多相关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许多政策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因此,该政策在传播过程中有许多障碍。因此,在减贫宣传员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的实际趋势,并就突发问题首先给予有效的反馈。他们还必须保持严格的科学态度,并且要从根本上坚持“务实工作,体察民意”的原则,积极地探索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促进扶贫传播内容的修正以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