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音晓 广西艺术学院
仪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仪式而言,它不仅是人类形态语言的集中反映 (包括音乐),而且还是人类历史—文化信息的贮存库。妈祖信仰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信俗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仪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妈祖音乐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播着妈祖文化,传承着妈祖精神,歌颂着妈祖的丰功伟绩。所谓“妈祖音乐”,就是以妈祖文化现象为背景的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近年来,妈祖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妈祖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妈祖音乐文化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妈祖音乐研究按照区域进行划分,一般划分为闽台地区与其他地区音乐。陈美静《闽台妈祖题材创作的音乐体裁及特点分析》[1]以闽台妈祖文化为背景,对近三十年来闽台地区所创作的妈祖音乐歌曲、器乐、舞乐、影视音乐等不同体裁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分析现代妈祖音乐的艺术特征,而从中窥探古代妈祖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宋璐璐《论现代化的妈祖音乐文化》[2]一文概括描述了妈祖音乐的类型,对其进行简单描述,阐释了妈祖音乐研究的文化涵义。陈美静《促进闽台妈祖音乐发展因素分析与思考》[3]以闽台地区为例,从微观角度观察妈祖音乐文化研究,提出闽台妈祖音乐具有祭祀仪式音乐、现代音乐作品等多种类型,对闽台妈祖音乐研究的发展和促进其发展因素作出分析,提出两地妈祖音乐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带动地方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发展。杨旻蔚《谈莆仙妈祖音乐在发展传播中的历史困境》[4]描述了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莆田以外的妈祖音乐中莆仙音乐色彩并不浓重,各地音乐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地域性,并为当下妈祖音乐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于其他地区妈祖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地区较为分散。贾怡《文化重构中丢失了审美?——从天津皇会仪式音乐谈起》[5]通过对天津皇会的追根溯源,指出皇会在礼俗互动的视域下国家与民间的双向互动以及在当下社会的重构的价值与意义,指出当代妈祖音乐的重构只是形式上的“复制”,功能意义还尚待构建。可见,由于妈祖祖庙在福建的影响,以地域进行划分研究的文献主要以闽台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地区涉及较少。
在内容题材上,妈祖音乐大致可以分为祭典仪式音乐、歌舞音乐和综合类等类型。其中文献研究上以祭典仪式音乐为主,作品创作上则以歌舞剧为主。多样的音乐类型体现了妈祖音乐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促进着妈祖音乐的发展。
1.祭典仪式音乐
杨旻蔚、马达《妈祖官祭八音考略》[6]对妈祖音乐的古代遗存并结合一定的史料进行分析,证明妈祖与官祭“八音”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结合相关谱例,通过专业音乐分析,即探讨乐曲结构、骨干音、音型、节奏节拍、词曲的变化等艺术特征,对妈祖音乐文化今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许叶蓁《湄洲妈祖祭典仪式音乐研究综述》[7]《湄洲妈祖祭典仪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及发展》[8]两文对妈祖祭典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艺术特色、价值意义进行了阐释,分析了2010 年前的妈祖音乐研究现状,对妈祖音乐的发展提出了研究方法的扩展、内容的细化等建议。文君《东门岛妈祖诞辰信仰仪式音声研究》[9]以浙江东门岛妈祖诞辰庆典、开洋巡游与音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考察采集资料,分析东门岛妈祖信仰仪式音声在信仰体系中的运用、传播与传承,解析了乐-人的双向关系,充分展示了妈祖信仰仪式音声的多样性。
2.歌舞音乐
歌舞音乐创作是当代妈祖音乐创作的“重头戏”,与时代相结合的妈祖音乐作品层出不穷。陈美静《两岸妈祖原创歌曲整理与研究述略》[9]运用音乐分析手法,如曲式结构、节奏、音程等方面,表现了妈祖音乐创作手法的多元化。指出妈祖文化的凝聚力是妈祖歌曲的“眼”。《现代妈祖歌舞音乐研究初探》[10]全文分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发展重点三个方面,探讨了妈祖音乐研究的意义,阐述了研究思路以及创新问题。《妈祖题材舞剧作品音乐的艺术特征研究》[11]对现有妈祖舞剧剧目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妈祖音乐创作元素具有多元性、音乐角度具有多面性、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音乐配器具有民族性四大特征。
3.综合类
黄璟《文峰宫妈祖经诵唱者访谈——妈祖音乐口述史课程建设》[12]《口述历史与莆田文峰宫<妈祖经>音乐》[13]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追溯妈祖经的历史与发展,展现了妈祖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面貌。并且以对比的手法,从妈祖经的旋律形态、调性、速度节拍等分析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找到了两个时期妈祖音乐的共性与个性。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妈祖文化的专著《妈祖学概论》[14]中第十八章“妈祖音乐与表演”对妈祖音乐的性质、仪式内、外的妈祖音乐与展演、发展方向等进行阐释。它不仅包括音乐,还包括舞蹈和音乐文化产业化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较为详细与深入。
海洋文化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沟通各国的桥梁与纽带,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妈祖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精神支柱。陈美静《论妈祖音乐的海洋性特征》[15]指出妈祖音乐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面都充分体现了海洋性特征,分析了妈祖音乐中的海洋特征和创作手法。陈美静、林明太《妈祖音乐与“海丝”文化的关系研究》一文指出妈祖音乐与“海丝”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妈祖音乐在“海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妈祖音乐在今后不仅要传承妈祖文化精神,还要与“海丝”精神相融合,推动“海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妈祖音乐活动中,乐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杨旻蔚《妈祖信俗乐器“箫呐”综论》[16]以清代林清标《敕封天后志》为佐证,从乐队配置、音乐体裁、演奏技法等方面,初步架构了妈祖鼓吹乐体系。同时通过对妈祖音乐中独有的乐器——“箫呐”追根溯源,以器入手,展现了古代妈祖音乐文化现象。《湄洲岛元宵妈祖信俗活动中湄洲鼓的艺术特征》[17]一文中指出在湄洲岛元宵妈祖信俗活动中,湄洲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湄洲鼓的艺术形态的分析,阐释湄洲鼓在妈祖音乐文化历史长河中,既保留传统风格又顺应时代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近年来妈祖音乐研究虽有所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祭祀音乐与舞蹈的内涵与发展方面,音乐本体分析较少。可见,妈祖音乐研究仍是在收集与整理,研究尚待深入。
宋代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迎”“送”两章中记载到:使乡人歌祀之“神之来兮何方?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珮兮云锦裳,俨若存兮热幽香。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椒浆。岁岁祀兮民乐康,居正位兮福无疆。神之住兮何所? 飘葳蕤兮步容与……”①可见,在宋代妈祖祭祀乐舞中有声乐歌唱部分。通过对现存的妈祖信俗乐器“箫呐”的研究,可知古代妈祖祭祀仪式中有丝、竹、鼓等乐器演奏。现代也创作了舞剧、歌曲、影视音乐等多种形式的妈祖音乐。发展至今,种类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其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的研究极少,偶有几篇也是角度单一、未深入研究。
妈祖音乐并不是现代才有的现象,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真正找到妈祖音乐的历史定位。②古文献中较少记载妈祖音乐,因此口述史可以作为辅证,成为追寻妈祖音乐历史记忆的一种方法。黄璟从口述史的角度挖掘出文峰宫妈祖经诵唱活动可以追溯至20 世纪30 年代,为现代妈祖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资料。因此,妈祖音乐研究要双管齐下,不仅重视现存的文献资料,还要重视口述史研究,相互辩证,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口述史可以帮助追溯妈祖音乐的发展历史,找到遗失的历史记忆,这是文献研究之外重要的“史料”。
妈祖音乐是海洋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题材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海洋性特征。海洋性蕴含在妈祖音乐的音乐材料中,如歌词、旋律、曲调风格等。在现代大多数妈祖音乐作品中会使用三拍子的节奏、弦乐的震音等手法来表现海浪的起伏等海上景象。从配器、旋律结构、奏法特征等方面不断挖掘妈祖音乐中的海洋性特征,可以帮助理解妈祖音乐的组织结构以及作曲技巧的选择等问题。妈祖音乐与海洋紧密相连,需要融入更多的海洋性的人文精神,其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特征,体现出妈祖的子民们与海洋生态和谐共生、热爱生活又勇于挑战海洋的无畏精神,表达出平等、开放、勇敢、坚强的妈祖文化精神,
妈祖音乐的研究文献数量有所增长,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后人难以窥探当时的音乐景象。现代关于妈祖音乐的文章内容繁杂,研究地区分散,难以归类,如此可通过口述史、古代遗存、文字资料等方面深入研究妈祖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学者们可以以今窥古,从当代的妈祖音乐现象中探索古代妈祖音乐文化面貌。在梳理妈祖音乐研究成果时,要看到其具有时代性与差异性的特征。重视梳理妈祖音乐的研究成果,不仅便于确立今后的研究方向与范畴,也可以促进妈祖学科的发展与定位。
当下对于妈祖音乐研究仍聚焦在其历史渊源与发展上,较少关注妈祖音乐的本体研究。因此妈祖音乐的体系建构第一要培养、呼吁相关学者参与妈祖音乐研究,以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妈祖音乐体系;第二,让妈祖音乐文化成为共同记忆,完成与出版专业理论著述;第三,将妈祖音乐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尤其是莆田作为妈祖故乡,更应该将妈祖音乐纳入到教学中,让妈祖音乐走进高校,走进中小学课堂。重视音乐本体分析、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构建妈祖音乐理论体系,这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完整、系统的妈祖理论体系有助于妈祖音乐研究长足发展。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妈祖文化不断深入到我国福建与台湾地区,如《一代天后 妈祖传奇》就是由彭立(中国台湾)和唐炳春(福建莆田)二人共同创作。由于历史上人口迁徙,台湾地区在音乐上承袭了福建地区的音乐风格,两地存在较大的共性。但由于两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区别,音乐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一定差异性。如福建地区的《妈祖颂》《妈祖》等乐曲旋律起伏较大,主歌与副歌部分旋律风格差异明显;台湾地区如《鹿港妈祖》等歌曲,采取方言演唱,乐曲较为平缓,吟唱式风格明显,是妈祖信仰力量的别样呈现。妈祖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民间信仰和文化精神结合的体现。既可以增强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又可以增强其族群认同感,让妈祖音乐文化走进人民生活,增强两岸妈祖音乐文化交流,并以此推动两岸妈祖文化圈的建构,找寻两岸妈祖音乐文化上的共性与个性。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妈祖素有“海上和平女神”之称,妈祖文化是世界众多国家中存在的共同信仰。因此21 世纪妈祖音乐创作要立足“海丝”视角,契合“海丝”精神,关注妈祖音乐在“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沿线国家形成心灵上的共鸣继而形成民心相通,推动妈祖文化与沿线各国地方经济的结合,带动当地文化产业、旅游等各产业链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妈祖文化研究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音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音乐本体分析上,尚待补足之处甚多。对不同地区妈祖音乐的本体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拓宽妈祖音乐的研究范畴,总结妈祖音乐的总体特征,还可以观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妈祖音乐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充分体现出海峡两岸同祖共根的集体观念。“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信仰也是海外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妈祖音乐文化发展,可以增强海内外人民的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感。妈祖文化精神是海洋精神的代表,妈祖音乐文化充分体现出海洋性特征。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妈祖文化与海洋的关系日渐紧密,妈祖音乐应当在音乐创作上更加突出“海丝”精神,要以妈祖音乐为载体,凝聚力量,搭建一座民心相通的桥梁,维系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妈祖音乐研究需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如妈祖音乐在当代的功能与作用、与相关音乐产业的关系与发展、与非遗保护等。并以田野考察和历史文献梳理为前提条件、口述史研究为辅证、理论体系构建为目的,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为妈祖音乐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妈祖学学科注入新能量,使得妈祖文化研究持续发展。
注释:
①蒋维锬、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碑记卷》,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年吧,第2-3 页。
②陈美静:《妈祖音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16 年,第3 期,第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