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彝族文字出现较早,因此产生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虽历经清康熙、雍正年间及十年“文革”动乱等多次浩劫,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却千方百计地保存了部分彝文古籍;如:《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物始源流》等。这些著名的彝文文献传承于世,足以说明这一地区彝族文化相当发达。号称“彝族百科全书”的巨著《西南彝志》就出于水西政治文化中心大方县三元乡,且这些文献都用彝文文字记载了彝族人民在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农耕、艺术、医学、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
“布摩”是彝族社会中地位很高且神圣的知识分子,在彝族社会的“祖”“摩”“布”“勾则”“禄”五个统治等级中,布摩的地位处于第三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掌握着大多数彝文文献典籍,故而彝族民众都视布摩为“智者”和“知识最丰富”的人,他们用彝族文字记录和传承彝族文化。而在民间,从事农牧的彝族民众则只会语言而不懂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候、季节变化、地理、婚嫁、星象、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用文字记录,只得运用歌谣的形式传唱流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碑文化。如“哭嫁歌”“姊妹歌”“古丧歌”“吊唁歌”“酒礼歌”“山歌”“家事谚语”“物候变化”“季节更替”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它是人们对生活习俗及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
在古彝水西,“阿买恳”(出嫁歌) 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它与彝族的情歌、婚歌、丧歌一样,大多以三段式或叙事长诗的形式出现。它属于口头流传部分,布摩、摩史也有收录。作为本子流传的部分则是“努讴”①的一部分,这部分保持着严格的书面语,而民间流传的“阿买恳”则比较贴近日常生活和口头表达语言。在婚嫁活动中,每一个仪式都得用一首以上的“阿买恳”来叙述完成,它是彝家姑娘出嫁过程中婚嫁民俗活动的载体。
“阿买恳”是婚嫁歌,它依附着婚嫁礼俗程式,体现着婚嫁礼俗程式的内容。“阿买恳”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助唱。如果是“盘歌”,则分为两帮或数帮,每帮由一至二人手执白帕领头。以问答的形式互相歌唱盘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耕种等方面,既有口头流传,也有书面注传,其歌词有传统歌词,也有即兴发挥。即兴发挥的歌手,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胜任,也才有被人邀请参加的可能。在过去,歌手们从小跟着父母学习,跟“摩史”学习,在婚嫁节庆中学习,与同伴交流学习,即使是到了中老年,也常常找高手对歌切磋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求在一场场“阿买恳”活动中大显身手,在不同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才华。
“阿买恳”的演唱通常是从迎亲的队伍踏入寨门开始,新娘家的亲朋、歌手和“摩史”(即歌师)等就设下一道道关卡,用歌唱来盘问迎亲队伍,而迎亲队伍则要歌唱来回答所盘问的问题,回答正确满意后,才能让迎亲队伍通过关卡,这就要求参加歌唱的人们不仅要熟悉彝族婚礼礼仪及用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以便能对答应唱。因此,在彝族婚嫁时,男女双方家都要请“摩史”来助唱“阿买恳”。比如男方家到女家迎亲时,新娘家的“摩史”都要用对歌的形式来向新郎家“摩史”提问,问迎亲的队伍来的时候经过哪些地方?过了哪些河流?看到哪些风景名胜?带来多少迎亲的礼品?除此外还要问历史、地理、婚姻的起源等知识。下面的盘歌可以看出其中特点:
第一首:新娘这边问唱:“今天你来时,经过几座山?越过几条岭?穿过荆棘坡,路过杜鹃山。荆棘扎手吗?杜鹃开花否?花开好看否?要嫁的姑娘,不如杜鹃花,不如杜鹃美,你们接不接?”这时迎亲者则唱歌对答:“今天我来时,经过九座山,越过九道岭。穿过荆棘坡,路过杜鹃山。荆棘没扎手,杜鹃正开花,漫山放异彩。鲜艳迷人眼。要接的姑娘,更比杜鹃美,金砖铺成路,银条搭成桥,我们要接走。”
第二首:新娘这边问唱:“词树和曲树,生长在哪里?词枝和曲枝,伸到了哪里?词花和曲花,照耀到哪里?词果和曲果,结到了哪里?”迎亲者又唱歌对答:“词树和曲树,长在歌场上。词枝和曲枝,伸到歌场上。词花和曲花,照歌场上。词果和曲果,结在歌场上。”
第三首:一问一答唱:“今晚的酒礼歌场,像个什么样?今晚的酒礼歌场,像平整的坝子。今晚的酒礼舞的帕子,像个什么样?今晚的酒礼舞的帕子,像白鹤展翅飞翔。今晚酒礼[]歌的声音,像个什么样?今晚的酒礼歌的声音,像蝉一样响亮。”
第四首:《三条出名的河》用问答形式唱述水西地区的三条有名的河流。“第一条名河,是指哪一条?第一条名河,姆堵尼曲河(即乌江,《大定府志·水西第四》:乌江入大定西南境,变名磨得。)。第二条名河,是指哪一条?第二条名河,洛折卢莫河(今称落脚河)。第三条名河,是指哪一条?第三条名河,洛博恩赤河(今称鸭池河)。”
“阿买恳”这样质朴的语言和对答方式,呈现出彝家婚嫁习俗礼仪和丰富的文化,这也才仅仅是踏入寨门时的开始,只是为“阿买恳”对歌拉开序幕,有时为了显示新娘家的“摩史”、歌手的实力,在寨门这个关卡,就有可能形成几首到十几首盘歌问答对唱的宏大场面。彝家的婚嫁礼仪程序较多,且每一道程序都得用歌来表达,所以“阿买恳”歌唱是彝族婚嫁中最有趣、最热闹的礼仪程式。
迎亲队一般要经过寨门、院门、两个关卡,才到达嫁女家的堂屋,完成一些礼仪,吃完丰盛的晚餐后,在院子里分两排面对面而坐,中间依次安放上条桌,桌上摆上甜点、凉菜、卤味,用大土碗盛满酒,开始对唱劝酒,这时内容丰富,形式也比较自由。在内容上,有劝嫁歌、惜别歌、祝愿歌、劳动歌等;表演形式多姿多彩,如“木斯史”(撒麻舞)、“古斯史”(撒荞舞)、龙阁仆(龙门舞)等;有赞美新娘的,有赞美歌手的,有颂扬“布摩”“摩史”的,也有赞颂天地神灵和自然物候的。在歌情浓、酒正酣、兴致笃高时,人们可以欢唱豪饮到通宵达旦。这些歌唱,传承着彝族的文化,折射着彝族人民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如一首颂扬婚配的歌曲这样唱道:“一朵一朵花,太阳一朵花,二朵二朵花,月亮二朵花,日月两处出,转来照大地。今天太阳去,明天月转来。太阳看日轨,日轨无厚薄,月亮看月轨,月轨无盈亏,不仅日心爱,月情同样深,明星不作证,日月配不成。一朵一朵花,绿绸一朵花,二朵二朵花,青杉二朵花,绸杉此二株,原生于二处,移来一地裁。这年绸花香,绸花香喷喷,他年杉花放,杉花开繁繁,不仅稠心爱,杉情同杉深,青松不作证,杉绸配不成。一朵一朵花,银雁一朵花,二朵二朵花,青鸿二朵花,鸿雁这二支,觅食分两处,栖息一枝头,今日雁回去,明日鸿转来。雁转雁途看,雁途无厚薄,鸿转鸿途看,鸿途无兴废,不仅雁心爱,鸿情同样深,玄鸟不作证,鸿雁配不成。一朵一朵花,男儿一朵花,二朵二朵花,女子二朵花,男女二青年,身体分两地,婚配成一家。这年行聘礼,他年行婚娶,男也把女想,女也把男恋,男女不成双。”
劳动是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物质资料,所以劳动歌曲也成为“阿买恳”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木斯史”(撒麻歌舞)、“古斯史”(撒荞歌舞)。如下面《木斯史》歌词:“挖土挖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块。撒麻撒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块。割麻割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块。晒麻晒完没有?没有,还剩一捆。剐麻剐完没有?没有,还剩一捆。齐麻齐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只(束)。纺线纺完没有?没有,还剩一个。绾线绾完没有?没有,还剩一筐。煮线煮完没有?没有,还剩一筐。洗线洗完没有?没有,还剩一筐。晒线晒完没有?没有,还剩一筐。改线改完没有?没有,还剩一筐。织布织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匹。洗布洗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匹。晒布晒完没有?没有,还剩一匹。裁衣服裁完没有?没有,还剩一件。缝衣服缝完没有?没有,还剩一件。穿衣服穿完没有?没有,还剩一件。”它唱述了挖土种麻到制衣、穿衣等十八道工序,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传承着彝族的劳动技能。
“努讴”是“阿买恳”中的重要部分,新娘以哭唱方式倾诉对爹娘、兄弟姐妹、亲朋等的离别与悲伤。歌词幽怨婉转,催人泪下,有着浓厚的语言和文学艺术特色。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比喻和夸张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丰富的作品感染力不得不让人回味品尝。并用不同的曲调和舞蹈动作来叙述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及劳作辛苦或要求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和睦邻里等内容。所以整个“努讴”演唱大多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进行,在悲恸的高潮中无可奈何地结束。如下《五更歌》歌词:“一更妹来哭一声,爹妈养我费尽心。从小把我养长大,长大以后抚别人;二更妹呀哭二声,听到媒婆来提亲。一声二声妈不肯,三声四声妈不应;三更妹来哭三声,听到婆家送期程。双双媒人双色礼,杀鸡烧吃待起身;四更妹妹哭四声,听见婆家来迎亲。花花骄子当门放,快刀切肉割断心;五更妹妹哭五声,奴嫁婆家当新人。别人洗脸我抬水,别人洗脚我端盆。”
从上述歌词不难看出,五更五段,每一段都道出将要出嫁姑娘的心理变化,歌词虽短,但每一字每一句均道出姑娘的心声,泣不成声的哭诉,表达对父母依依惜别,也表达了从女儿到媳妇的人生角色的转变,以及对新婚姻生活的理解、责任和担当。一字一句都将出嫁姑娘的心里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告别昔日的兄弟姐妹,大家唱起伤心的出嫁歌:“未嫁的姑娘,如一把连枷,紧紧挨着娘,阿妈爱闺女。不会裁衣裳,就来问阿妈,阿妈来指教。出嫁了以后,不会裁衣裳,若要喊阿妈,阿妈不在旁。未嫁的姑娘,如不能推磨,只要叫歌弟,哥弟来帮忙。出嫁了以后,若不能推磨,哥弟不在旁。未嫁的姑娘,如不能绣花,只要问嫂嫂,嫂嫂来教她,出嫁了以后,不能刺绣花,再来问嫂嫂,嫂嫂不在旁。”
发亲的时候,为了告别阿妈、阿爸、阿哥、阿嫂、姐姐、妹妹,姑娘们代替嫁女唱辞亲歌:“堂屋上方哟,是阿爸的坐处,你慢慢地坐下哟,我劳累的阿爸!
堂屋下方哟,是阿妈的坐处,你慢慢地坐下哟,我苦命的阿妈!靠边的房间,是阿嫂的住房,你慢慢地坐下哟,我可怜的阿嫂!堂屋的中柱子,阿哥靠柱站,我性长的阿哥哟,耐心服侍爹妈!堂屋门槛前,姐姐你站着,我好心的姐姐,愿你常来望爹娘!双手十指连,家门和四邻,你们慢慢坐,只要有一天,姑娘能做人,永远记恩情!出嫁歌场上,伙伴泪不停,你们慢慢坐了哟,我向你们辞行!”凄楚动人的歌声,催人泪下,姑娘们的歌声与泪同在,嫁女更是泣不成声,在场亲朋也潸然泪下。如果嫁女的父、母有早逝的,歌唱的内容更加凄苦悲凉,甚至达到撕心裂肺!
水西彝族口碑文化“阿买恳”,以彝族婚嫁礼俗为载体,以耳熟能详的歌唱方式,传承着彝族的民间文化,即使在不懂文字的彝族民众群体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能进行。今天,在现代媒体和多元文化发达的时代,在民族自尊和自信的背景下,水西故里,仍然能听到“阿买恳”歌声。它的存在,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它体现出彝族民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彝族人民的智慧。
注释:
①努讴——彝语谐音,意为哭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