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须姣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邯郸 056000
在高中语文诵读教学中,诵读的语气、速度、音调,应该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取决于文章的情感色彩。不同的文章,要读出不同的特点。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要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其次要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最后,要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对教师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选取的都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文章,其中蕴藏着很多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语。这些内容如果单纯的进行写或者是默读,都不会正常的发挥他的真实意义。有些东西可能只能领悟而不能意思表达,必须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才能理解。朗读,就是极力的挖掘文字里边所表达的意境及感情,让人们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更加符合对文章情节的理解。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细细的反复来读。里边对春雨细,软,无声的描写是非常巧妙的。而毛泽东的沁园春中,对雪的描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种只可通过洪亮声音朗读才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无限的北国风光,既辽阔又美好,仿佛就站在北国。
对于著名的经典作品,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欣赏,反复朗读,自由记忆吟唱。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加朗读方面的经验,提高学生试图找出使用语言技能,实现深刻思考的能力是不可察觉的。按照经典文本的感知程度,可以将经典诵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试读,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试读,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让他们形成自身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二是略读,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感知。这是通过一种速读的方式来理清经典文本的的整体思路,从而把握主旨大意。略读可以说是试读的延展,是整体思维的聚合。略读时要能够通观全篇,化繁为简,去粗取精,使经典的主要内容逐步变得明晰。三是研读。研读就是要参悟体会,进行研究性和研讨性的诵读,进而能够熟悉经典,顺畅朗读。四是品读,就是鉴赏性地诵读,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情感的传递是经典诵读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承载着人的感情态度。“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
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感受作品是情感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可以将诵读者的思维很好地引向情感。感受是指诵读者由于经典文本的刺激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从而反映到大脑中,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如果在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够深入,没有真正走进经典作品,没有把握经典作品的精髓,而是在那里主观臆造情感,即使朗读的声音再好听,声调再怎么抑扬顿挫,也难以感染他人。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总是能让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篇煽情的散文、一首优美的诗歌更具有魅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班里面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的写作往往不会很差,特别是那些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的同学,他们的作文也会比较顺,但那些平时诵读比较吃力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往往比较不通顺,而且语病也非常多。因为诵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感性的部分,它容易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促进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诵读法进行研究,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同学们通过诵读法,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中的美,从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