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2020-12-07 13:09李晨剑陈梦瑶
赢未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儿童

李晨剑,陈梦瑶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1 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为转型期社会的一大特征。据统计,全国现有劳动人口已超过1.3 亿。如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 万人左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批未成年孩子留守家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2018年10月30日,在民政部举行的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公布信息显示,截止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是697 万人,与2016年902 万人相比下降了22%。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无论是父母双方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儿童都面临家庭结构的变化。此外,伴随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转为城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依然严峻迫切。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的贫困,另一方面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

2 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

(1)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之大批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较为常见,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据调查0—14 岁(不含14 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2)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老人看护小孩容易形成溺爱,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老人不能理解和接受,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思想观念陈旧,教给孩子许多不适用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帮助与指导。

(3)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孩子就容易变的比较内向、从而产生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

3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会出现许多内在问题。比如:监督权的缺失,使他们的人格、道德等方面产生影响;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迈进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他们出现的一些家庭教育问题是更加典型的。而引起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很多农村劳动力为了生计到城市务工。因为许多家庭的青壮年们选择去城市打工,家里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6102 万以上,数字非常的庞大,并且处于持续增长当中。

(2)相较于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老人对于孩子的学业和心理成长一知半解,也不太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对老人来说,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业没有保障,难以提升。

(3)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较差。因缺少监护人的关爱与呵护,农村孩子容易被其他不好的事物所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正确引导和陪伴,缺少陪伴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并且农村教育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不够全面,儿童从而形成较差的心理素质。

4 影响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的因素

4.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有启蒙性质教育的作用,同时家庭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是根据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自身外出打工,父母为了子女更好的物质生活,往往忽视了子女应该得到父母的亲身关爱,子女隔代教育就会造成子女得不到父母的亲身关爱,而家庭中父母关爱的缺失,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的成长,也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会逐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使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日益突出。

4.2 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问题对农村儿童来说也是一重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发展不是特别稳定,认知也不是很完全,思想不成熟,往往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找谁诉说,找不到倾诉对象,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形成不利影响,子女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会使孩子的成长形成人格的缺陷,爱的缺失会影响儿童的人格的形成。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祖辈的爱也取代不了。父母远离孩子,使孩子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子女也很难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所以留守儿童更容易封闭自己,不愿意或者很少与外界接触,长此以往,一部分留守儿童就会表现出封闭、淡漠、孤僻、懦弱等人格特征。较非留守儿童而言,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内向、容易紧张,喜欢掩饰自己等人格特征[1]。

4.3 社会因素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增快,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又一因素。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大,发挥不了社会应有的力量,使许多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发现,得不到解决。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在教育,身心成长方面面临的困难,问题出现得不到重视,也得不到解决,也没有形成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风气。

5 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5.1 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教育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建立起与监护人的联系,肩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各界不断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起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5.2 完善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

5.3 丰富活动促进发展

加强社工机构的帮扶力度,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签订了“安全协议书”,确保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上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安排专人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周六、日,安排社工轮流值班,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与孩子们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等,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得留守儿童的生活真正变得丰富多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6 结语

孩子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各司其职,紧密合作,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幸福蓝天。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亟需各个层面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除了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外,还要注意帮助其纠正、克服不良习惯,使其茁壮成长。让他们享受到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温暖、社会爱的滋养;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儿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