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工学院公共传播系,福建 厦门 361021)
在很多北方人心中,厦门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城市,而鼓浪屿更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很多北方人不一定了解鼓浪屿到底离厦门岛有多远,但是只要跟他们提起厦门,提起鼓浪屿,很多人都会轻轻地哼一两句《鼓浪屿之波》的乐曲,然后说一句“啊,鼓浪屿,我知道,那首歌里说的地方。”出于对鼓浪屿的向往和职业理想,我选择跨媒体报道形式,希望通过专题片和消息报道能让人们更好更全面了解鼓浪屿,知道鼓浪屿地理变迁的历史,增强人们对鼓浪屿保护意识,共同保护鼓浪屿的环境和历史。
本人选择以专题片和消息的跨媒体报道形式,通过记录和比较鼓浪屿的现状与历史旧貌、特别是一些地标建筑的变化,例如码头、重要建筑物、自然景观、海岸线和历史风貌建筑,描述人为因素给这座小岛带来的变化,讲述背后的动因。
专家推荐了许多与选题相关的文献,方便我们进行研究。对选题梳理、讲解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对于专题片的主题进行了明确,确定了片子的总体框架。通过资料查阅,我们了解到,鼓浪屿上有很多地貌变化的遗迹,具体应该把其中的哪一项作为展现重点,经过讨论,我们决定以鼓浪屿海岸线变化、历史上的填海造陆工程以及沿海岸线分布的礁石和形成原因等几个现象,作为专题片展现的重点。
关于分工的问题,确定了摄影、编导、剪辑人选,三个人负责不同的板块。在实际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工作都有交叉,并没有预想中那么明确。专题片的拍摄难度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高,常常突然出现想拍的画面,所以相机和设备都保持着常开,脚架也都一直与设备连着的状态,遇到合适的场景,支开脚架就拍。这些工作锻炼了我的摄像意识、现场意识,以及拍摄手法,让我的临场意识和随机应变的本领变得更强,同时也让我的心理成熟,团队意识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
作为团队中的摄像师,我的任务是利用手中的机器去拍摄和记录我们所需要的画面,但是对于当代摄像师来说,只会使用手里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成熟的摄像师,应该在能够熟练运用手中机器的基础上,还拥有一定的编导、剪辑等知识,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为更好的完成专题片的摄制工作。所以作为小组中的摄像师,我搜集和阅读了很多与鼓浪屿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并且在正式拍摄之前去鼓浪屿上进行了多次的实地探访和考察,最终明确了我们的拍摄内容以及拍摄所需要用到的器材。
经过实地考察后,我们对于所要拍摄的对象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同时考虑到拍摄需要的器材的重量和体力消耗问题,我们在实地探查中,摸索出了要拍摄的各个景观之间存在的最短最优路线,这在后续的实际拍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实际拍摄过程中,大部分情况是比较顺利的,但也免不了问题。在拍摄的过程中除了有游人入镜、拍摄场景光比过大这样的常规问题以外,还存在诸如镜头变焦生硬、海风过大无人机无法正常起飞拍摄、用手机拍摄延时画面时因为机身过热而无法继续、收音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环境音嘈杂等一系列特殊问题。我和组员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解决,例如在远处拦游客来防止游客入镜、使用随身麦克风来保障收音质量等等。
正式拍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镜头语言和设备操作知识,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正式拍摄后,我们整理了素材,加上之前踩点拍摄的很多延时素材,我们一致认为素材量已经够用了,剩下就是剪辑、配音和后续的补拍工作。
素材拍摄完以后,我们再次观看了一遍前期拍摄的素材,然后开始对这些素材进行剪辑。小组对整部片子进行了构思,撰写了脚本。然后按照脚本将素材进行连接,最后完成了粗剪工作。补充拍摄后,精剪要更加注意镜头的切换、转场是否符合脚本的逻辑,同时要考虑观众感受,要求我们对影片节奏进行严格把控,对每一个镜头出现的顺序、镜头播放的时长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我们在剪辑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之前拍摄的素材中,有一些画面的抖动幅度过大,镜头的转动速度过快,在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我们又进行了补拍,终于顺利完成精剪。
撰写脚本同时,也开始撰写解说词。对于专题片来说,脚本是骨架,画面是肉,解说词就是专题片想说的话。解说词是画面以外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让观众的感知得更立体,最终引起共鸣。由于我们片子属于科普类型,所以观众有时会不太容易理解解说词里提到的概念,我们也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终完成了一份较为满意的解说词。解说词撰写完毕后,我们找了专业的配音员为片子进行了配音,根据解说词的时长对画面进行最后的调整。
专题片消息报道的主要内容,以黄家渡地区的变化为例显示出鼓浪屿填海造陆情况。在消息采写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消息的定义和写作的规范。 采访是消息写作的基础,要写出好的、富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就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占有丰富、典型而真实的材料。我们在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已对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多个方面和角度了解了鼓浪屿填海造陆的历史。写作消息要将新闻五要素说清楚,重点要突出What(何事)和Who(何人)。所以我们选择将黄家渡地区由于填海造陆而发生的变化撰写成一篇消息,以此来使大家了解鼓浪屿填海造陆的历史。
消息内容结构采用叙述式导语,简明概括该消息中最重要的事件,简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消息的第二段用概括性的语言来介绍事件经过,使阅读者对于消息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三段通过配图和具体码头名称的罗列来向阅读者介绍黄家渡码头出现以前,其所在地区的样貌,使阅读者对于黄家渡的概念更为立体和明确。第四段介绍黄家渡码头和黄家渡地区出现的过程,通过具体数据以及专业介绍,使得观众对于黄家渡更为了解。第五段、第六段介绍近现代时期黄家渡地区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