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潇雪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记得2015年在杭州浙大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音乐课堂研讨观摩活动中,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所说的一席话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杜教授在《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和实践》一文中说道:“如果有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还是一个文盲,不会读书看报,大概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感到奇怪,会问“十二年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针对在我国上过十一年音乐课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还是乐盲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和社会对音乐教育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1]就是这番话使我百感交集,深深震撼了我。从小学阶段开始音乐课就是我十分期待、喜爱的一门课程,但杜教授说的话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让我有着些许无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盲”出现,我在心里问自己是我们的音乐课不够精彩吸引孩子的注意;还是孩子的基本音乐素养够不上,所以使得他们在音乐课上无法真正地去触摸音乐,那么孩子在音乐课上又该怎样去体验音乐,从而加强自身的音乐素养呢?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直到接触了奥尔夫和布约克沃尔德的相关音乐理念后我开始有了头绪,思绪逐渐清朗起来。有了以下一些想法,下面我就从如何引导孩子的音乐听赏、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来简要阐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音乐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一首曲子听过90遍后,可以终生不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多听,只有自己熟练掌握教材,才能抓住重点上出精彩的音乐课,上出孩子喜欢的音乐课,上出充满儿童味的音乐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充分的了解一首音乐作品老师也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去多听,当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度累积到一定阶段时,音乐自然就会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与之融为一体。但是,现在的孩子较之以往要活跃、浮躁些,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音乐。这就需要老师去倾注更多的耐心,寻找更有效地方法。我发现孩子在上美术课时,大部分孩子都能静下来安心作画;而在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却无法静下心来自主聆听音乐。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在潜移默化中去提醒孩子当你真正静下心去聆听音乐时,音乐的本身会引导你该如何去“听”,那样,你的音乐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你的歌声也会更美!在学唱《铃铛舞》一课时,我先设疑置悬,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第一遍聆听: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由苗族的服饰作为导入点,向学生介绍苗族人特别喜欢在身上佩戴银制的饰物,当他们在跳舞或劳动时就会产生好听的声音,今天的歌曲中就藏着这种特殊的声音,请你仔细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第二遍聆听:找一找特殊的声音出现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听一听每一遍铃铛声的旋律都是相似的吗?第三遍聆听:听着钢琴,用“lu”来轻声模唱旋律;第四遍聆听:仔细观察老师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加入了动作,请你跟着音乐一起动一动;第五遍聆听:老师用连、断两种不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通过对比聆听的形式来体验不同声音所带出的不同情绪......让孩子在每一次的聆听中都有所收获,逐步加深对歌曲的领悟,轻松解决歌曲中的易错之处,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使得音乐的韵味自然流出。音乐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培养出一个能静下来听音乐、能用美的歌声来诠释音乐的人。聆听与歌唱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音乐基本素养,从而达到以艺育人的目的。
现如今,艺术教育的清泉正汩汩地流入孩子的心田。音乐的魅力就好似山中之水,水中之珠一般,具备水的灵动,有珠的光华,其光泽是可见的。最能够激发孩子音乐灵感的艺术能力便是——想象力,音乐通过想象变得富有立体感、画面感,想象力是一把通往孩子音乐灵感大门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艺术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现如今,各中小学大力发展情境教育,创设情境法应运而生。情境教育的引入让音乐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近距离的接触音乐,让孩子去放飞心灵深处的艺术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与音乐人物进行对话,或是把自己带入其中,进行情景想象。向孩子展示一种全新的音乐课堂,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旋律之中,释放其音乐天性。在欣赏《苗岭的早晨》一课时,带着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我引领孩子进入了预设的苗族飞歌的情境之中,出示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村图,让他们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在大山的深处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歌声,这时轻轻闭上眼睛去仔细地感受音乐所传递给你的信息,通过老师的轻声模唱,充分激发你的音乐灵感,想象出一些贴近作品本身的画面,比如美好的早晨,习惯早起的苗族人已在生火做饭;热闹的午间,勤劳的苗族人已在田间劳作,他们有的在播种,有的在浇水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跟着这些音乐情境设计出一些劳动时的动作来丰富音乐形象并自信的表现出来,从而拉近孩子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有了这样画面的呈现,音乐形象变得鲜明了,静态的歌词与学生动态的想象画面相结合,充满着音乐的乐趣。通过这样的层层铺垫,我发现到了学唱歌曲的环节,孩子们的状态是非常积极的,学唱的过程是十分享受的,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就把歌曲学会了。更加让我明白与其让孩子们一遍遍枯燥地反复演唱不如让他们先学会在音乐中学会想象,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特性,并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化无形为有形,让音乐看得见,渐渐脱离外在拘束的限制。
在经历了低、中、高三类不同学段的学生后,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十分喜欢唱歌,很愿意分享自己聆听音乐时的感受,但到了中高年级,就变得越来越拘谨,当老师邀请他畅所欲言时又总是把小脑袋藏起来。有时我会想是不是孩子大了,变得害羞、没有自信,害怕去表现,又或是不懂怎样去表现?当我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谈心会”后找到了孩子们无法自信表现音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心中“本能的缪斯”被施了“沉睡魔法”给关起来了。“本能的缪斯”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无需刻意去“教”,只需我们老师去激发、去唤醒那“沉睡的音乐心灵”。开启这“沉睡的音乐心灵”的窍门就在于要引导孩子敢于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想法,当成功地踏出这第一步后,“音乐本能”会告诉孩子该如何去表达。音乐课是师生共同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时刻,此时就是激励孩子最好的机会,只要有一个孩子自信的表现自己,后面的孩子就会渐渐退去心中的那份胆怯,变得畅所欲言起来,这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每个孩子聆听音乐时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并渴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中应鼓舞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抛开语言的局限和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当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时,他们就会对自己所接触到的音乐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意见。以“小苹果”这首歌曲为例,“小苹果”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热门歌曲,其动感十足的旋律和节奏深受孩子的喜爱,当其音乐响起时,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随之起舞。但是,就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班级对于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时播放“小苹果”的音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孩子在班级群里说:“今天的广播操居然是小苹果,低俗的音乐在耳边回响。”其实音乐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是大家对音乐的看法、理解不同。就像有的人喜欢清新空灵的纯音乐,而有的人却喜欢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这是我第一次从孩子的嘴里听到他们对音乐的评价,说明他们的音乐耳朵已经初步形成,已经会用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对所听音乐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你会发现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音乐了,更拥有了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所以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才会不同于一般的孩子。有时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适时地蹲下身,与孩子的视野融合,多去倾听孩子的音乐语言,用孩子的眼光去探寻他们所看到的世界,逐步提高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音乐的启迪,与音乐合而为一,启发他们进入音乐,带给孩子立体的感受,促使儿童音乐审美的回归。让孩子多去聆听艺术之声,感受艺术之美。清楚地了解音乐并非只是几行旋律,几条节奏那么简单,而是心灵、人文与音乐的交融,蕴含着深刻的育人理念,用音乐去润泽孩子的人生,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在充满音乐审美艺术的课堂中,没有座位、空间、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崇尚教育民主,开放思想,勇于创新。你会发现在充满音乐审美艺术的课堂中,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淡化了,转化为师生之间共同勉力,相互尊重,相互感动,在聆听中产生共鸣,在交流分享中抛出自己的观点。试着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充满音乐审美的艺术课堂,会与孩子的情感与心灵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我们所想呈现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
“文盲”一词已逐渐消失的在社会的进程中,“音盲”不该是继“文盲”之后的代名词,也不该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艺术与人文知识匮乏的无限循环中。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阶段,音乐对其成长的影响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别让孩子在一个个冰冷的指令中,枯燥地反复练习中去灌输所谓的音乐知识,长此以往“本能的缪斯”就会从孩子的心灵深处渐渐消失。让我们寓教于乐于美,使孩子积极地投入艺术活动之中,乘着歌声的翅膀在充满音乐的天空中翱翔、飞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