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解惑之法,悟教学之道

2020-12-07 09:26:24马德琴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植树方程深度

◎马德琴

作者单位:新疆第二师33团中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近两年,很荣幸参加线上继续教育学习,线下国培、二师组织的校长班论坛和与华山骨干老师一对一地跟岗学习,让我亲身聆听专家对数学教育研究的系统讲座,亲身进入教室感触专家、名师和骨干教师的真实课堂,真是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他们的数学课堂不仅规范核心素养的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体现了“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学,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语言精练,幽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自然亲切,师生互动的形式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非常自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仔细回味继续教育中董俊荣专家讲座中“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曾经“善意”或者“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很多权利。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一节课具备了深度和广度,也就具备了扎实、充实、丰实。以下是我学习与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学知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学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仓促上阵,哪能不败呢?所以,在上课之前,必须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读懂读透教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做到心中有底,上课才会从容,才会忙而不乱。在二师组织的第十届校长论坛上,聆听了专家和名师讲授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同课异构《植树问题》,问题是“五年级三个班栽树,一个班接一个班地栽,怎样栽?”学生有了研究的兴趣,积极动手实践,老师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数学思考状态,最后轻松地完成了三种植树情况。在学生们建立了植树的模型后,又拓展到生活中来,既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度思维,又充实了学生们的认知,更准确地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在课后的座谈中华山中学的骨干教师裴老师讲到在授课前,除了备容量外,还认真查阅二年级、四年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深入了解学生之前所认识的同类问题,并清楚此内容为以后教学的准备。可见他们对各种版本的教材和课标真是做到了心中有数,他们的课堂不仅清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同时更关注其纵向衔接,真是让我耳目一新。

二、自我反省有利于不断超越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找不到深入教学的点,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我们的见识还不够宽泛。比如,我们一般在教学《可能性》时,只是研究“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种情况,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可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可能性》这节课时,即讲解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种情况,还重点引领学生们探索了“哪种可能性大?”问题“把2个黄球和1个红球放进口袋里,随意摸出两个,会有几种可能?哪种可能性比较大?”一出,学生们的思维进行了深层次地活动。这就是课堂思维品质的培养。再如研究数学史的蔡宏圣老师,在执教《认识方程》这一节课时,提道: 800-700=X是方程吗?是方程,但没有价值,这是方程的解,方程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所以说概念的定义不等于概念的意义。我们虽然没有大师级别的高屋建瓴,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达到大师级别的深度和广度,但我们心中得有追求,“心能到达的地方就不是远方”。

三、不断尝试有利于提升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断地学习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思考。这是我平日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有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我们不妨用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比如”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我在课上叫了两位同学来讲台前,用粉笔代替苹果,十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怎么分?十除以二等于五个很容易,那我又举了一个例子“十个苹果平均分给零个同学怎么分? ”学生们说没法分,因为没有同学怎么分呢,所以十除以零没有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了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本质,思想和方法,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促进深刻思考,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可见,一节好课的呈现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打磨,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更是不断反思和创新的过程。

学习虽已告辞一个段落,回望我们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我们学到的远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教学的方法,更多的是执着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力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贵品质。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今后日子里,我将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探索教学规律,把教与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学习、充实、进取,努力超越自我。

猜你喜欢
植树方程深度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植树
植树真快乐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圆的方程
植树鸟的来信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