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霁虹 (上海海洋大学)
《礼记·乐记》云:“德音之谓乐”,歌颂道德的音调才能称之为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是说德性是人性内涵的根本,音乐是德性外观的光华,音乐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元素。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了各类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钢琴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音乐教育思想性,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这些传统美德通过音乐的载体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与传承,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钢琴虽然是西洋乐器,但大多数中国作曲家都用它谱写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黄河钢琴协奏曲》、《皮黄》、《牧童短笛》等,这些音乐将钢琴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引领着大学生以崇高的道德理念和思想情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代表,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审美教育。在钢琴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欣赏并弹奏音乐,能真切地、直接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美感。演奏除了能带来直接的音乐感受外,还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挖掘音乐的内涵,这个过程对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音乐审美能力提升,能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能把生命中美和善的特质提炼出来,让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并充分拓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的本质是声音,声音是具有抽象性,欣赏者和表演者必须通过听觉体验,挥发想象力,才能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音乐欣赏和音乐演奏的过程,都属于再次创作活动。再次创作的过程,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地表达和升华,这一过程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钢琴演奏的学习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帮助。
钢琴演奏课程是一门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践就是一种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而自信积极的展现自我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频繁采取让学生们当众演奏的形式,然后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对提升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影响,互相评价和交流,能让学生们之间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表演平台,激发他们实践和表演的欲望,从而提高演奏水平,提升综合素养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才能保证课堂教育和活动开展中将德育的渗透。从当前钢琴课程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都较扎实,但是普遍思想政治水平不是很高,且课程思政理念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钢琴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构建需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首先,需要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教师需要在钢琴课程教学原有的理念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并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拓展钢琴课程的教学边界。其次,教师自身需加强时下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思政教育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将理论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和职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全面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为钢琴课程思政的建设以及钢琴教学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最后,组织课程思政教育研讨团队。整合教师专业资源和力量,将思政教育与各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形成课程思政氛围,并聘请专家学者到校内举办讲座提供保障,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
钢琴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共通性,从钢琴课程中深挖思政教育素材是钢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首先,从钢琴作品的背景中发掘思政元素。这个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曲家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生平等。比如《梁祝》这个作品的诞生是由陈刚和何占豪两位先生下克服种种争议,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一伟大著作。整个创作的历程很能引起学生的感同身受,了解到艺术作品诞生的不易。其次,从钢琴主题中发掘思政元素。传播传统文化和爱国题材是钢琴作品中的常见主题。例如,作曲家张朝的《皮黄》中谱写了中国古代英雄岳飞和林冲的爱国精神,以及作品中将西洋技法和中国传统京剧素材进行结合,推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钢琴作品内容的这些德育元素,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独特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热忱,又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最后,从音乐本体中融合思政素材。所谓的音乐本体指的是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从这些方面挖掘思政素材,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和思政的“合二为一”,以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状,钢琴弹奏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也有大的差别,钢琴课采用“一对一”的上课方式能够很好进行因材施教,学生通过与老师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不仅在钢琴演奏技巧上,而且在个人的德育思政意识上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成效。由于钢琴课程属于音乐普及类课程,一节课的时长有限,而课程内容比较多,单纯靠一对一上课,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音乐需求,因此结合集体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集体课中可以与学生交流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表达和人文情怀,集体课有着个人课没有的氛围感和互动性,因此利用集体课的方式,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时,更营造更好的思政氛围,以及带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将集体课和个人课的结合,能将两种方式的长处最大化地发挥,且又有益于思政教育的多样化进展。
音乐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进行思政的重要途径。音乐社团活动应成为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辅助力量,但又要显示出艺术活动实践性的特征,在音乐体验实践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美和优秀思想品德的建设。音乐社团活动有着自身的参与性和表演性,能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参与热忱和表现自我的欲望。而学生在在参与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感受和深入德育的理念,从而营造了很好的德育氛围,增加思政教育的丰富性。
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不断提高、课程的不断完善的保证。课程评价具有导向性,对教师而言,课程评价的内容会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学生而言,会直接反映出学习过程中的关注点的改变。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后,课程的评价应该要关注和增加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表现。因为钢琴课程属于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是钢琴演奏,在对作品的诠释中,应该要侧重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和情感理解,以及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积极的面貌。当然平时的考核分数也应将好的出勤率、用琴规范、文明礼貌等包含在内,从各个方面的思政进行评价,建立一个更为优化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的调整,一方面使学生在行为上时刻谨言慎行,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关注在作品本身的音乐性的表达,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能力,关注自我内心情感体验的传达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