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勇 苏雅静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关键字:高校;田径课程;问题;改革策略
田径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又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高校设置体育课程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与素质教育发展相契合,培养具有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健身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田径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它是体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整个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田径运动具有较多的项目种类,其不仅简单而且易学,不需要专业的硬件设备,不受年龄与性别的限制,具有较高的功能价值,所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身体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田径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篮球、足球、兵乓球等体育项目不同,田径项目对场地等硬件设施要求并不高,所以可以说田径项目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体育教学项目之一。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田径属于传统体育项目,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并不涉及到非常专业的内容。比如100 米、铅球、接力、立定跳远等等,这些都是田径课程内容之一。虽然从表面上来讲,这些田径技能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而且也并不复杂,但是要想取得优异的田径成绩,除了要注重田径技能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田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是田径运动追求的目标,不可否认虽然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田径运动员,但是对于田径教练而言,他们仍然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田径技能而不是培养那些“虚无缥缈”的田径精神。这就导致这些田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田径技能却大大忽视了培养他们的田径精神。
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而言,田径课程教学内容都比较单调,所以很难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田径课程缺乏兴趣,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田径课程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无论是田径运动还是其他体育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更合理、更科学、更健康的体育锻炼技能以后可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彻底摆脱“亚健康”的问题,做一个积极向上的现代高校青年大学生。教学方式老套是很多田径课程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而那些田径教师每天只知道给学生灌输知识,却没有认识到他们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根本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我国高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阶段,其中田径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到体育教育有效性,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当然,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田径课程改革,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事实上,单纯地教授学生田径技能而忽视对他们田径精神、田径素养的培养往往并不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田径课程来激发自己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养、增加对田径项目的热爱。为此,一方面,田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田径课程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采用案例教学法,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田径精神,并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感受什么是田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给田径课程提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田径课程教学结构,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奠定基础。
对于田径教师而言,其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能把目光只放在课程本身,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往往对田径课程有着不同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现在做起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应用到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更真实的田径比赛氛围。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娇生惯养,在学习田径课程时不能突破自己的极限,一旦感到劳累就像休息,这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背道而驰。很多时候只有当他们突破身体极限时才能让自己的身体素质更上一层楼,一味地“知难而退”只会让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田径课程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体育教学项目之一,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注重田径技能却培养忽视田径精神培养;教学方式老套。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实效性。为促进高校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针对上文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