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美丽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个体对美丽所作出的认知,并以这种认知来指导自身行为、作为自身行为标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所具有的音乐素养,而且能够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对美丑进行分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美丽价值观,并促使学生美丽价值观彰显出更为高雅以及强调品位的特征。因此美丽价值观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渗透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与美丽价值观不符的思想客观存在,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公共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功利性的倾向。如学生以获得学分或者奖学金为参与音乐学习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忽略了音乐教育为自身音乐素养,身心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审美音乐观偏差问题。如一些普通的音乐作品更容易吸引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则暴露出了学生审美能力不足以及欠缺品位格调的现象。由此可见,美丽价值观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渗透势在必行。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则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为美丽价值观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音乐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的强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作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的课程思政理念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美丽价值观渗透工作的意识;其次,高校需要重视组织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展学习与交流,通过构建专业化成长共同体的方式,深化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程度,从而为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贯彻创造良好条件;最后,高校需要重视围绕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以及美丽价值观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构建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并完善奖惩机制等配套措施,从而在了解公共音乐教学工作者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确保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理念落实以及美丽价值观的渗透工作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决定了这音乐教育与美育价值观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也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着极高的契合性。通过在音乐教育中挖掘与美丽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可以对美丽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展现,并将其渗透到学生音乐素养价值观养成过程当中。如在对《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进行分析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有必要比较不同版本在演唱技巧以及艺术表现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需要挖掘歌曲所具有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教师也可以依托具体的音乐曲目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乃至生态文明教育等。总之,教育工作中需要有意识的在教育实践中挖掘与美丽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不失时机的渗透美丽价值观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正向影响,推进学生音乐素养与思想素养的协同提升。
在依托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开展美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以及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确保美丽价值观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从教育手段的革新来看,教育工作者需要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与应用,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音乐素养与美丽价值观建构工作,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技术、互联网教学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为美丽价值观的有效渗透提供支撑;从教育平台的多元化发展来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重视依托课堂教学来开展美丽价值观教育,而且需要重视发挥出第二课堂、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美丽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深化二者融合,提升美丽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从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发展来看,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音乐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而且需要重视树立正确的美丽价值观并具备较高的价值观教育能力。当然,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意识,依托互联网等开展自主提升工作,而且高校也需要重视围绕美丽价值观的渗透,强化培训工作,并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从而为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与美丽价值观不符的思想倾向,这决定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视发挥美丽价值观所具有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美丽价值观实现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以及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落实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从公共音乐教育内容体系中挖掘与美丽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从而对美丽价值观进行呈现,并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正面影响。另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重视优化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推进美丽价值观的有效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