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尽管学会流利又正确的写作,是语言学习的难点所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工作却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尝试以任务型教学革新,带学生在大学中以“做中学”的形式,在探究思考中完成英语写作学习,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英语课堂中。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此优化英语写作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源于交际教学法,自19 世纪80 年代兴起,被视为“做中学”的语言教育形式。我国对于任务教学法的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并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推广,逐渐累积经验。在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组织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展开写作教学,能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诸多变化,笔者对此做如下整理:
其一,任务型教学真正推进英语写作回归课堂。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关系到各个专业的课程所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词汇及语法,对于习作教学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至少于课堂中未曾体现。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支撑起来的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所达成的写作练习环节,更提升了对写作学习过程的关注,推动英语写作环节回归课堂。
其二,任务型教学使学生语言练习的交流增多,这样学生能够于其中充分参与、感知、思考,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始终处于学习阶段,并积极投入到课堂的思考与学习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使写作课堂被拆分化解,而非直接进入到练习阶段。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下,学生可以围绕此主题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知识的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下相应主题的词汇、文章结构等,为之后的写作做以铺垫等。
其三,任务型教学法是对传统3P教学模式的升级。过往高校英语写作,也曾尝试过程性教学法,即被称为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这一模式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在教学目标、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加以展现,以此完成学习任务。
想要了解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首先要对其模式做以思考,这里简单举例,加以说明:
一般而言,任务型教学法按照1996年威利斯(Willis)提出来的一个架构,可以被拆分为前任务阶段、任务环阶段、后任务阶段三个部分。这里沿用这样的传统,围绕“记忆最深的一次考试”这一话题,目标在于“人们在考试前、中、后的不同感受,并把它描写出来”,做以思考与设计,由此组织开展写作,可以有如下的拆分:
前任务阶段:
第一步:上课开始,教师借助图片简明扼要介绍话题——考试,此时可插入提高语言知觉的活动(consciousness—raising)。然后把学生像往常一样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形式进行讨论考试前、中、后的不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第二步:写出相关词。把学生像往常一样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形式用相关词进行讨论考试前、中、后的不同感受。以一些句子进行小结。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共同的研究互动,完成相应的素材搜集,整理出相关的词汇、句子等,并相互补充,以此形成交流,促成互动。
任务阶段:学生在30 分钟内写下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应当是结构完整,内容扎实的,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积累,写作的过程相对缩短,能够在较短周期下完成这样一篇作文。当然,作文未必会全部用到刚才所选的词汇,而是依据实际情况思考与创新。
后任务阶段:这也是语言焦点。该阶段,通过小组互动,相互品读作品等方式,完成点评活动,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达成的亮点等分析,挖掘其中的优势,找到其中的不足或语法错误,以此完成英语写作教学。
根据前面提出的模板,任务型教学法下,学生需要积累,换个角度,应当包含词汇、句子、篇章结构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也构成了习作中的各个要素,而每个素材都有不同的要求,这里整理如下:
词汇环节,应当着重关注六大环节,包括用词的准确性、简洁性、变化性、具体性、生活色彩性等。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词汇的积累。如一定周期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词汇的搜集,如某个主题,搜集30 个亮点词汇。类似于这样的搜集整理,也可以是词组等,日积月累中学生就能有所积累与搜集。
句子环节。句子是架构起一篇文章的弎,是篇章整体内的结构,既要描写出实际内容,也具备起承转合的作用。在进行写作练习中,其中句子的选择又较词汇有所升级,因为包含了中英表述思维的转变,内涵了句子的升降级和句子的动态发展。在对句子的把握及调整中,既要有相应的积累,如适当积累下通用的转折句、谚语等,也应当有思考及尝试,挖掘句子中的内在逻辑结构。
最后是篇章,自篇章环节,则是在大家的具体练习中,完成篇章架构。对于篇章架构,正如同对前面的词汇、句子的积累,已进入到相应的逻辑结构的检验。素材已经累积成功,此时正是需要考虑如何组织得当,去完成逻辑结构的建设中,进而检验个中结构。
作为素材积累阶段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词汇的筛选环节,以此为例,探寻如何进行包括词汇、句子等的素材积累。例如写一篇关于“某高校学生手机阅读目的调查”的英语作文,要求围绕这一话题,选择关键词汇,如account for 占……比例; illustrate (用于例子或图表)阐明;mobile reading/reading on mobile phone 手机阅读;gain /acquire knowledge 获取知识; broaden the horizon 开阔视野;obtain information 获取信息;kill time 消磨时光等。这几个核心词汇,虽然不多,但是足够精简凝练,核心突出。
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学生,在选择了30 到50 个有效词汇后,做以精简,进而精选出几个核心的词汇,以此带来丰富的知识点。每个学习的过程,都是由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以文章的逻辑等去要求及启示学生,使学生抓取核心词汇的能力日渐增强,围绕某一主题能够较为精准地筛选出需要的词汇,并组织起来。这些词汇不仅能写入文章,并且能够为文章增加亮点,使文章增色。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使得写作不再是到写出为止的过程,而是一个经由反复修改的过程。在写作完成后,将作文的品评、修改环节量化为一个多元的过程,由多人参与、多人品评,共同成长。一般而言,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由于学生自身积累的差异,以及对一系列语法把握得不准确,可能还会出现未及时关注到的语法错误、用词失误等。小组成员以互换作文的形式,去积累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从自己手中的作文中提炼出一个亮点词汇、一个亮点句子。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发现他人写作中的亮点,并逐渐提升自身的作文感知力。在组织开展任务型教学中,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导者和主体,只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参与到全过程,才能有所收获。不仅是完成一系列的素材搜集、知识整理,更要全面地去分析,以整体意识、结构意识等去对待一篇文章。当然,学生也要相互提出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收到反馈后,学生则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在修改之后优化。一篇文章的生成,不再是一个单一、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多向互动,双向沟通的环节,学生真正地去思考、去书写,并且尝试用英语去表达。在交流中,英语写作课堂也被激活,而非静态地等待教师输入的过程。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借用任务型教学法展开教学工作,可以更进一步地促成发展,鼓励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深度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围绕此展开思考及讨论,才能切实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实现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突破,推进学生的学习与知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