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艳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1]最近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需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2]在此背景下,浙江传媒学院率先自2017年起联合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开展体育特色主持人才培养,为主流媒体、新媒体和大众体育运动,输送一批高素质的体育主持、体育评论和体育解说的专门人才,旨在缓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猛与优秀体育节目主持人供不应求的困境。该项目的实践成果对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探索本科特色人才培养、构建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有着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协同育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育人主体在复杂、开放的育人环境系统内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能量集聚、相互协作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5]随着行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模式已由早期的“校企”两方协同升级为“校企行”三方协同,或是“地方、校、企、行”四方协同模式,甚至还有更为特殊的协同合作方式。
为了缓解体育特色传播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浙江传媒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汲取协同育人新理念,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框架。首先,联合上海体育学院构建“校校协同”育人机制,这是不同类别高校间打破壁垒,创新合作的新尝试。通过班级“成建制”交流学习方式,共享浙传和上海体育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其次,联合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构建“校行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业界知名主持人的专业特长和团队优势,解决体育特色班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师资紧缺的现实困境。最后,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成员的从业媒体成为体育特色班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实践平台。
在多方合作框架之下,浙江传媒学院、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和上海体育学院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体育方向)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多方协同育人的工作计划,明确多方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保障多方协同育人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在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中,“3+1”培养模式是高校最为常用、人才培养效果最为明显的模式,即前3学年(第1-6学期)在高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第4学年(第7-8学期)在企业集中综合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3-4]浙江传媒学院体育特色班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设计三方协同育人背景下“5+1+2”特色人才培养模式:“5”指5个学期在浙江传媒学院学习,第1-2学期开展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第4-6学期开展专业教育;“1”指1个学期(第3学期)在上海体育学院学习体育赛事等基础知识;“2”指2个学期(第7-8学期)在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的指导下,在企业(各大媒体)进行综合实践环节并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最后在各协同育人主体人员的参与下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自2017年以来,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每年从传媒艺术专业大一学生中选拔25人左右,组建“体育特色班”,以该班为教改载体,进行体育特色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相比成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育主持、体育评论和体育解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培养过程,没有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参照或效仿。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前期曾赴国内相关高校和媒体广泛开展专项调研,考察体育节目主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媒体主持人才能力要求,以此确保体育特色班的人才培养适应媒体和社会需求。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浙江传媒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协同育人新思路,采用班级“成建制”交流学习方式实现不同类别高校的“校校协同”。从2018起,两校每年秋季互派一个班级到对方学校“成建制”交流学习一个学期,浙江传媒学院的体育特色班赴上海体育学院学习体育专业相关课程,上海体育学院的交流生到浙江传媒学院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相关课程。
目前,浙江传媒学院的体育特色班已在上海体育学院完成两批次的交流学习,上海体育学院除了为体育特色班开设公共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体育项目及战术分析、体育评论与解说、英语体育新闻、体育史、音乐基础理论等专业课。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项目繁多,体育比赛规则复杂,专业特色突出。教师要承担好《体育项目解说与评论》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具备广博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体育节目主持和体育项目解说评论的专业技能。要精准地高质量地完成《体育项目解说与评论》教学,就需要采用“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而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豪华的师资阵容完全能够满足这个条件。
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拥有一批活跃在媒体最前沿的著名主持人和解说员,他们具有丰富的主持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体育赛事知识,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十分熟悉,对体育节目主持人和解说员的能力要求十分清晰。浙江传媒学院以“请进来”的方式,让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深度参与到体育特色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体育特色班讲授第4-6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
体育节目主持人、体育解说员和体育评论员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特色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设计中既要有模拟仿真的专业实践,更要有真实现场的专业实践。鉴于此,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体育特色班专业综合实践时间设置为大四一学年,比其他专业多出一个学期。为了保证专业实践有序开展,确保专业实践的教学质量,发挥协同育人主体单位的育人功能,学校不仅把业界知名专家“请进来”授课,还请他们把学生“带出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业规划,把他们安排到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或者新媒体体育频道进行专业实践,由业界导师按照“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完成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价。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专门组建人才培养管理团队,全面负责体育特色班学生的管理工作,指定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定专职班主任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体育特色班在上海体育学院交流学习期间,专职班主任全程陪同一个学期,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管理团队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个人电子档案,实时跟踪每位学生课内学习情况和课外实践情况,为他们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供专业竞赛指导,为他们争取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实践机会,整体提升特色班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猛,从电视体育频道到网络体育门户网站,体育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展,节目类型逐步增多,但优秀体育节目主持人供不应求。体育特色班毕业生将服务主流媒体、各大新媒体网站的体育节目,服务大众体育管理及企事业单位文体活动,服务社区群众体育和健康运动,积极为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浙传体育特色人才培养,倡导“一课多师”模式,充分发挥媒体一线知名主持人的特长和优势,把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双师模式”打破业界导师和专业教师的简单相加,通过优势互补重构了课程师资队伍,创新了行业师资深入课堂、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同时,浙江传媒学院率先在全国高校传媒教育领域与上海体育学院实施两校优势学科专业优质资源共享,为实现不同类别不同级别高校探索深度融合“校校”合作育人模式提供了成功案例。
三年来,浙江传媒学院与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上海体育学院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学分互认、师资派遣、班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了全新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校+行+校”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平稳顺畅,育人效果显著。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三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构建多方面、全方位、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