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妮
自第一堂网课到复学,由不熟悉到熟悉,再到得心应手,经历了一个小痛苦到快乐的过程。下面针对网课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个人的一点小经验来简单地谈一谈。
网络授课改变了教学场地,更换了新的教学设备。从教室到家里,从投影仪到手机,授课对象也从一个个生活的面孔变成了闪动的屏幕。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做了多种尝试,是用电脑用课件讲课好,还是用手机操作好?耳机话筒是否一应俱全?课件能否顺利播放?学生有没有通知到位?这些都需要上课之前认真考虑,仔细布置。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网课方案:用电脑播放课件,用手机发布问题和头脑风暴,及时查看同学们的课堂答疑。手机和电脑并用,有序地展开课堂。虽然新的教学设备会受制于某些客观条件因素的限制,比如说手机性能、网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但是只要熟悉了这些设备,灵活运用,就能突破空间的限制,建立新的授课方式。
在传统课堂上,同学们手捧课本,勤做笔记是最常见到的课堂环节。但是在网课中,这些都被电子课件和电子文档取代了,如何让同学们既能学习新课,又能掌握课堂重难点成了我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经过和同学们的反复沟通以及多次课堂实践,我发现同学们对文化课更感兴趣。课文重难点固然重要,但是他们更喜欢探究作者的生平,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潜藏在这篇课文当中更深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上《怀沙》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就很好奇,屈原跳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今屈原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因此,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除了分析字词与文章内容,还探讨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屈原的解读与精神寄托。
又如,在上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又加入了对李白的欣赏与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杜甫“诗圣”与“诗史”的意义,也明白了唐朝浪漫派诗人和现实派诗人的区别。
作业的布置和检查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网课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和老师必须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做出适当的改变。在这个环节中,我也因地制宜做出了变动。虽然使用的是通讯设备,但我并没有过于依赖电子产品的便利性,仍然要求同学们以手写为主,以拍照的方式提交作业,而不是单纯地在知到APP中上交电子档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学在网上复制粘贴的惰性,也便于他们理解和消化课堂上的内容。
网课刚开启的时候,由于不熟悉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被打乱,整个课堂很容易出现无序的状态。见不到学生,意味着难以维持整个课堂的氛围,难以掌握整个课堂的节奏。学生们有没有听课,听了多少,其中又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以往在课堂上稀松平常的事情,却难以在手机的另一端得到回应。学生们面对这样自由的环境,也难免会有一些“过火”的行为。比如边吃早饭边听课,或者把手机放在一边,自己却和亲戚朋友聊天逗乐、再或者上线签到后继续回到被子里睡大觉。这些情况难免发生。而老师们面对这样的情况,紧靠不能见面的网课往往束手无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是经过摸索与尝试,我发现,这种情况还是可以通过APP的各种功能得到缓解甚至改变。比如,在网课中,我全程开启“课堂答疑”这项功能,鼓励同学们发言,即便是匿名的形式,如果和课堂相关,我都会积极回应,这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
在上苏轼的《记梦回文二首(并序)》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苏轼是学生们熟悉的大文学家,于是我开启了头脑风暴这项功能,鼓励同学们大胆写出对苏轼的印象,再通过这些碎片标签拼凑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苏轼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好像是拿着一块拼图,这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除此之外,我还把同学们随机分为了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我给的提示去预习下堂课的主要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和大家分享预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将凌乱的教学课堂再次有序地组织了起来。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这一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学习、摸索与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套能够让教学效果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从目前的课堂反馈来看,出勤率基本达到100%,每堂课都能维持三、四次互动,且课堂答疑与头脑风暴基本在200条以上,这对只有39人的小班来说,课堂氛围实属活跃。同时也反应了同学们对大学语文课高涨不下的热情。这也说明了网络授课虽然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只要认真学习,灵活运用,也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