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萍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德育在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地位也很重要,英语老师们要重视对待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除了保证完成我们既定的教学任务外,适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德育渗透,将德育渗透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人格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1.相对落后不完善的农村英语教学环境。
2.农村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法陈旧落后。
3.农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4.复杂的农村周边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赫尔巴特说到“如果教学缺乏德育渗透,它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那它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堂就是教育渗透的阵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重视德育渗透,不必把它当成“负担”,即使英语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除了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同时见缝插针将德育渗透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提高其人格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介绍几种帮助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德育渗透素材与做法:
如上文所述,农村学困生中有一种类型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他们的父母或离异,迫于生计外出务工,在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中成长,这些孩子成长轨迹偏移,由于长期缺少父爱母爱,他们不懂得感恩父母,甚至对身边的同学长辈也颇为冷淡无礼。这时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及时挖掘爱的素材,重新在这些孩子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唤醒其爱的心灵。
我们知道,在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困生不但成绩差、行为也出现偏差,被定义为“双差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更容易被一些同学看不起,部分老师对这类学困生也是束手无策。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这些得不到关注的孩子慢慢就更厌学,沉默寡言,隔断与他人的交往,变得性格孤僻,不肯接受他人的帮助,更谈不上会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些学困生会逐渐关闭与他人沟通之窗,在与他人谈话时建起一堵墙,老师找其谈话效果甚微。这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日常教学素材中寻找机会,潜移默化对其进行“助人为乐”德育渗透,转变转化这些成绩、品行都不好的“双差”特困生。
当今孩子受网络游戏和新闻时不时报道孩子轻生、自杀等事件影响,其生命宝贵的意识薄弱,不懂得珍爱生命。对于那些成绩和行为偏差的“双差生”来说,更容易犯抑郁症,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师要多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珍爱生命”的教育。
一些农村孩子因为从小缺失目标理想前途教育,加上基础差,成绩一直难以提高,最后自我放弃学习而成为了学习的后进生。这时英语教师就要在教材中挖掘一些素材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